贵阳讲学,辉煌从此起步(2)

户部员外郎级别的京官,来到穷困的贵州担任提学副使,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领导对自己的不信任和打击。但席书并不这么想。他希望把贵州之行当作一个跳板,能为改变贵州教育的落后面貌做点实事,当然也可以作为日后提拔所需要的政绩。当他听说王阳明在龙场讲学的事情后,立即坐专车前往龙冈书院。

一个人想要少走弯路,就需要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几个贵人。比王阳明大十一岁的席书,无疑充当了这种角色。其实在京城上班的时候,席书就听说过王阳明,对他敢于在京城讲学的事情也略知一二。那时他还不搞教育工作,一时也没想到结识这位状元公子。但现在不同了。一个已经在龙冈办学办得小有名气,另一个则在贵阳希望振兴地方教育,这两个人不走到一起,似乎已经不可能了。

从贵阳府到龙场驿只有四十来里,半天的时间就到了。席书耐心地等王阳明讲完了课,才向他通报了自己的身份,同时向王阳明提出了一个尖锐的,也是长期以来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朱熹和陆九渊,哪一个的理想更值得学习?

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是人都知道大明王朝崇朱非陆。问题是,王阳明是陆九渊思想的继承者,他怎么能说前辈的坏话呢?

这是一个两难的问题。如同你媳妇问你:“我和你妈落水了,你先救哪一个?”

真相只有一个,选择只有一个。无论你如何选择,对另一方都是不公平的。

可王阳明之所以能成为王阳明,一定有他过人的地方。

他只说了一句话,就让席书记住了,而且印象深刻。不过这句话,正是他在龙场睡棺材时,半夜梦醒时喊过的。不过这又有何妨呢,在他不长的一生中,这句话喊多少次都不多,因为实在是太重要了。

王阳明平静地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