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从十三岁立志做圣人,开始阅读儒家经典,十七岁有过失败的格竹经历,三十一岁在阳明洞静坐修炼,三十四岁开门授课。二十多年来,他手不释卷,无数个夜晚,他灯下苦读。
三十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得了严重的肺病;三十四岁,他得罪刘瑾,遭受杖责,危在旦夕;三十五岁,遭到追杀,生命悬于一线;三十六岁来到龙场,面对的是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这些经历让他成长,这些磨难让他成熟。
成化二十年(1484),是他第一个本命年。这一年,他的母亲去世了。十三岁的他,见证了生命中第一个至亲的离去。对于死亡,对于生命有限性的认识,有了比同龄人更深刻、更痛苦的意识。
弘治九年(1496),是他第二个本命年。他已经成家,却迟迟不能有孩子。他接受了家人选择的妻子,却无法为这样的安排感到快乐。他既不愿意放弃父母选择的妻子,又在内心深处感到遗憾。这年二月,他第二次在北京参加会试,第二次失败,对他的打击可谓不小,他一度沉迷于兵法研究。
而人生中第三个本命年,他留在偏远孤寂的龙场驿站,身边没有想亲近的人,手边没有想品读的书,屋内没有想倾诉的对象,屋外没有想欣赏的风景。一阵疾风刮起,阳明小洞天如冰窖一般寒冷。
对于困难,王阳明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的是,问题远远比他想象的还要复杂。每天睡在石棺里,他已经做好了随时离去的心理准备。他真的不敢保证,能不能活过第三个本命年。
但是,上天不忍看到这样的天才过早离去,在他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前,还是会千方百计为他搭建表演的舞台的。客行日日万锋头,山水南来亦胜游。
布谷鸟啼村雨暗,刺桐花螟石溪幽。
蛮烟喜过青扬瘴,乡思悉经芳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