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场作戏,认真你就输了(4)

如果是今天,他必须到医院去验光配镜,问题是十五世纪末的中国,哪里有这样的设备?给近视眼使用的凹透镜,在十六世纪中期才发明出来。没办法,只能把眼睛离得更近一点,这样,势必更损害视力。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弘治九年(1496)是王守仁人生中第二个本命年,都说这一年会流年不利,需要系个红腰带来避邪,王守仁却不大相信这一套。明朝的科举制度已经相当完善了,考场上最终靠的还是实力。

他再次回到自己熟悉的京城,再次坐在并不陌生的考场,再次挥笔疾书,再次向命运发起挑战。但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他还和三年前一样,依然在皇榜上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即使是努力做到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他的内心深处,依然很不淡定了。

难道自己真不是这块料?为什么父亲能高中状元,自己连个进士都中不了?

中了进士,又能怎么样?这个国家,每三年就批量生产一大堆进士,大明的进士手拉着手,能从顺天府排到保定城。这其中,大多数人对于明朝江山的贡献微乎其微,对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完全为零。到底有几个能留名青史,能为国家建功,为百姓造福呢?到底能有几个读书人,可以像屈原、李白和苏轼那样才华横溢,可以像王猛、刘基和于谦那样用兵如神?

突然间,一个欲望从王守仁心底升腾出来:我要读兵书学兵法,我要成为刘基和于谦那样的人!

华夏大地自古兵戈不息,而武学战略研究也有很高的水平。到了宋代,在契丹、西夏、女真和蒙古的轮番冲击下,大宋王朝拙于应付,但军事研究却跨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宋神宗命人重新整理编辑《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种经典兵书,总称《武经七书》,提供给国人阅读,以培养国民热爱武学、报效朝廷的意愿。当然遗憾的是,军事交锋不是比赛谁更精通武学理论,国力强大也不在于武学水平的高下。宋神宗自己的军队在西夏人的铁骑面前溃不成军,他的亲儿子和亲孙子又一手制造了靖康之耻,被金人掳走虐待致死,并丢掉了半壁江山。

感谢王猛、刘基和于谦这些光荣的名字,他们让王守仁对于书生习武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对于兵书战法,他有一种本能的亲切感;对于行军布阵,他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心。再加上他本来就有很好的学习天赋,掌握这些兵书对他来说并不吃力。

他拿出了学习四书五经的热忱,日夜苦读这些看似枯燥机械的兵书经典。他还制作了战术模型,进行实际推演。甚至连做梦,他都会梦到与蒙古骑兵进行对抗。

当然,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兵书读得滚瓜烂熟,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但一拿起兵器就歇菜,一上战场就无所适从的书呆子,赵括同学就是他们的形象代言人。王守仁是不是赵括呢,我们在后面可以看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