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为什么中国需要软实力(1)

中国知识分子和政府都逐渐意识到公众认知的重要性,软实力这个话题也随即受到了广泛关注。许多中国学者认为,中国长期过度依赖经济利益的外交逻辑来解决问题。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旧习似乎难以改变。例如,在《幸福了吗?》这本畅销书中,中国中央电视台著名的新闻记者白岩松就外界对中国迅猛发展的反应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他在书中写到,中国记者经常要回应外界关于“中国威胁论”的问题——很像那位接受BBC采访的中石化嘉宾。他说,为了打消外界的某些疑惑(中国是一个威胁),我们解释说:“东方睡狮醒了,但肯定不咬人,俺们和平发展!”然而这样的回答并不能让人信服,对方常常反驳说:“你是说狮子不咬人,可问题是,我知道,狮子天然有咬人的能力啊!”

多年以来,白岩松一直试图向他的西方同行解释为什么中国崛起不同于其他大国,他最终得出一条结论:

一种很复杂的感情与感受,也就在注视中国的目光背后,注定长久停留。

我们可能还得适应,有些人不喜欢中国,更多的人开始喜欢中国人民,但绝对所有的人都喜欢中国人民币。

白岩松的辩护正好体现了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相互联系。作为中国先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解答或者确切地说纠正外界对中国的错误印象方面所做的努力并不属于软实力,也不是向世界宣扬中国文化。相反,他借助的是中国硬实力,即中国经济的全球影响力。尽管他在书中主张开展跨文化对话,但他认为“情感是一回事,利益是另一回事”。因此,他呼吁中国人民要“心平气和地去面对这注定来到的复杂局面”。至于他的预测是否正确,要看读者是谁。在某些情况下,中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会让中国更受欢迎的说法似乎更不靠谱。至少在许多西方人看来,中国财务杠杆作用的不断增强是引起外界恐惧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例子说明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很早就主张推行软实力(尽管当时还没有这样的说法),他认为“仁者无敌”,施行仁政的君王必然赢得民众(包括他国受压迫的人民)的拥戴。孟子还强调君主要重视自身德行修养,要靠非强制性手段使众人臣服。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