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致富,始终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1)

30年前,我们勤劳,但不能致富;30年后,我们依然勤劳,却依旧很难致富。富裕与富裕是不同的,30年前的富裕是生存,30年后的富裕是生活。

唯一不变的,似乎是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勤劳致富,始终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

从早上7点到晚上再到次日,在江浙及珠三角一带的经济发达地区,车站、临时搭建的人才交流中心、菜市场门口……到处晃动着写满招聘广告的纸质、木质牌子,牌子上的字大得出奇,歪歪扭扭且很多时候墨迹未干。牌子刚刚举起,就有一大批蹲在一旁的农民工围拢上来,打听招工条件与薪酬。

不管工资多低、工作条件如何糟糕,这些材质各异的粗糙牌子依然具有强大的蛊惑魅力。农村里的年轻人,在老乡或当地人才中介的怂恿下,早早离开学校,结伴或独自背上行囊前往离家几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工厂,长时间做着简单重复的工作——生产花花绿绿的服装、玩具、饰品、烟花。

一天下来,胳膊酸痛,双腿浮肿,随便扒拉几口便躺下休息,第二天继续工作,周而复始。偶尔老板“大发慈悲”的休息日,他们梳洗一番,成群结队逛街、吃路边摊、压马路,一路追逐打闹还夹杂着打情骂俏,年轻清脆的笑声引来行人侧目,也挡不住青春在异乡绽放的梦想,让人们在侧目中倒也看出他们的别样勇气。

行人对他们的直观印象大概不约而同——他们没什么钱,尽管他们很勤劳,也很能吃苦。

草根曾经在体制坚冰刚刚打破的时候创造了一时无二的经济奇迹,现在,他们重新创造着另一种奇迹——恶性竞底。

由于劳动力充足,又由于大家都很能吃苦,所以,老板们很自信,用远低于正常标准的工资也能找到人干活。

充足的劳动力,成为中国经济尤其民营经济崛起的重要竞争优势。应有尽有的廉价劳动力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的技术软肋。同时,其他要素价格也偏低,这降低了生产成本,以至于大批企业走出国门时,还能从容不迫地凭借凶猛的价格战,与早已在商业版图上站稳脚跟的国外企业,贴身肉搏并战无不胜。低价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几乎所向披靡,这引起西方工业界的恐慌,因为“你必须把产品售价削减30%,否则他们都会去买中国制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