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激励:谁有本事谁吃饭(2)

绝对富裕,是个绝对命题。不管是支持者还是质疑者,对这一点,都达成了共识。从改革开放以来的好几代西方观察者的论断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

为什么会这样?简而言之,以前太穷了,并非我们懒惰,而是因为种种制度性的原因使然。

人民公社可不是人间天堂,尽管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谁也不是傻子,谁愿意卖力苦干,但是吃饭时却不能多吃一口呢?这么简单的逻辑,那个时代却偏偏视而不见。

事实上,在底层,关乎个人生存的问题,从来都不能弄虚作假,尽管人民公社在中央热火朝天,底下的老百姓却不以为然。浙江省永嘉县有雅俗交杂的谚语为证:

出工鹭鸶探雪,

收工流星赶月,

干农活李逵说苦,

挣工分武松打虎。

1978年冬天,时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下访农村时偶遇一个上身穿棉袄、里面光着身子、破烂地方露出棉花的青年。他问这个青年:

“你有什么要求?”小伙子说:“吃饱肚子!”万里又说:“你这个要求太低了,还有什么要求?”小伙子鼓足勇气说:“把地瓜干换成粮食!”

中国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似乎并不多见,甚至是绝无仅有——劳动者从来都没料到,“勤劳致富”会在那个时代成为一种罪过。当然,历史也同样告诉我们,很多错误的发生,只是因为一个好的初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