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胜过物质

心理胜过物质

1944年夏天,在意大利的德国军人收到许多信件,内容是在他们启程回国之前向他们提供性服务以提升士气。按照信中的说明,这些军人在火车站的酒吧和咖啡馆消遣时从玻璃上粘贴的纸上撕下一个标志图案贴在身上,“寂寞战争女人协会”(Association of Lonely War Women)的爱国成员看到这些标志后就向军人提供服务,以此为他们的“英勇斗争”打气。信的末尾用德文写道,军人无需为此感到内疚,因为他们在家乡的妻子、爱人和姐妹也在为战争做出类似的牺牲。

这些信件是由美国战略情报局(OSS)在罗马印刷的,这一秘密机构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的前身。这些信是心理战中用来挫败士气的武器,但它还是遇到了难题:如何偷偷把这些信投到纳粹德国国防军的邮政系统中?一种方法是把邮包投到被炸毁的供给列车上。美国希望,这些承担颠覆使命的信件最终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混到真正从德国寄来的信件中去。

电子通信技术扫清了这些信息投递的障碍。在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一触即发之际,伊拉克的军事指挥官收到电子邮件,暗示其选择不开战要好过在战争中被打死。在2006年以色列同黎巴嫩真主党的冲突中,以色列向手机用户发送虚假消息来打击真主党的支持者。以色列还盗用真主党所属的al-Manar电视台信号,插播侮辱性的节目。为了击败穆阿迈尔·卡扎菲(Muammar Qaddafi)的军队,北约在利比亚利用卡扎菲政权的电台播放心理战节目。

“心理武器”能在一定程度上取代有形的军事打击。前美军军士长、心理战专家赫伯特·弗里德曼(Herbert Friedman)说,对即将发生的战争运用“心理武器”能让更多敌人投降并减少死亡。他说,持续心理战可以解释为何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成群的伊拉克军人临阵脱逃”。心理战可以在非常规战争的“民众战争”中带来更大的优势。对这种战争来说,胜利意味着赢得更多人的支持,而非以军事手段明确占领某块地方,很多时候,甚至根本就没有战场。

对军事优势的追求促生了许多可怕的技术。众所周知的最大的传统炸弹设备——俄罗斯的“炸弹之父”能将许多城市夷为平地。核弹头的威力则更大。一种能从高空释放电磁波的核弹头可以将整片大陆的电脑和电子设备全部摧毁。美国EMP委员会称,这种电磁波本身并不会置人于死地,但如果这种炸弹在美国中部上空爆炸,由此引发的社会崩溃将在一年中导致数百万人死亡。美国国会组建该委员会就是为了评估这种炸弹的威胁。所以我们面临的挑战是,确保军事技术不会导致这样的恶梦发生,而不是减少血腥冲突的数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