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气氛能否高度相容(1)

2.心理气氛能否高度相容

实施催眠术的气氛条件,指的是催眠师与受术者之间的心理气氛。在心理学家看来,只有在融洽的心理气氛中,交往的双方才能达到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在高度心理相容的境界中,即使是从逻辑上来分析是无法接受的观念也能欣然接受。事实上,催眠暗示正是通过非理性知觉通道打动人的全身心的。

在明确了心理气氛的重要性以后,接着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创设良好心理气氛的问题。这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在受术者尚对催眠术有较深的疑虑、紧张、害怕心理时,最好不要对他们施术,也不要过分热情地劝导他们接受催眠治疗。尽管催眠师们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出了针对消极者的各种催眠法,但那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换言之,催眠师必须得到受术者的协助,努力与受术者建立默契关系、感应关系。经验老道的催眠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而那些不够成熟的催眠初学者往往自恃自己有什么“高招”、“绝技”,认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一举成功。而这正是他们失败的根源。

第二,催眠师要与受术者应该建立起恰当的人际关系。在对他人进行催眠时,建立恰当人际关系是催眠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所谓恰当的人际关系,就是催眠师应与受术者建立起“亲密有间”的人际关系。也就是说,既要“亲密”,使得受术者放下包袱,打消顾虑,心理上不紧张,从而达到使其易于接受暗示的目的;又要“有间”,即有距离感。其实,有那么一点距离感,同样也是为了提高暗示的效果。实践证明,催眠师对于非常熟悉的人、关系特别好的人往往很难成功地施术。这是由于过于熟悉且关系亲密以至于到了失去权威性和神秘感的程度,而权威性和神秘感对于施术成功则相当重要。有时,很熟悉的人主观上也相当配合催眠师,但潜意识中的“抵抗”却很难抹去。因此,从催眠的效果出发,催眠师与受术者之间应该建立一种“亲密有间”式的恰当的人际关系,以此来营造融洽的心理气氛。

第三,要激发受术者的动机。所谓动机是一种由需要推动的达到一定目标的行为动力,是驱使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因。动机具有三大功能,即唤起个体的行为发动功能,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指向功能,维持、增强或减弱行为的强度激励功能。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如果受术者缺乏接受催眠术的动机,融洽的心理气氛是很难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如果受术者没有认识到自己接受催眠的必要性,如果他们只是抱着试试玩的态度,或者说受术者在事前毫无心理准备,那么,无论催眠师的技巧有多高明,也很难产生催眠施术所必需的心理气氛,也就很难成功地施术。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如果受术者的动机强度过高,急于想配合催眠师使自己进入催眠状态,同样也难于使催眠施术成功。因为从心理反应机制上讲,过高的动机状态,会使得受术者唤起过多的心理能量,从而干扰正常的认知过程,加上心理紧张度过高,这也会妨碍催眠施术的正常进行。有鉴于此,催眠师应注意在激励受术者受术动机的同时,又要让受术者持有自然、轻松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创设出良好的心理氛围。同时,要尽量消除受术者的紧张感与不安感。平心而论,当受术者第一次接受催眠术时,都会或多或少地要有这样或那样的顾虑,这是由于对将要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无法预期而产生的不安感。在这种紧张感与不安感的制约下,全身肌肉紧张,生理上、心理上都很不放松。不言而喻,在这种情况下。良好心理氛围的出现是不可能的。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应该让受术者反复进行腹式呼吸,同时予以正面暗示。一般说来,这么做了以后,受术者的紧张感与不安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趋于消失。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