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从哪里来(14)

赵:那时候我25岁,刚工作两年。我上台说什么啊。同研究室的同志们也出乎意料,觉得很新鲜,在底下哗哗鼓掌。干脆我就讲故事,讲了两三个我们一起克服技术难关的生动故事后,一鞠躬,下台了。底下就鼓掌,还表扬呢,说我讲得不错。从那以后在任何临时的,要求我必须讲话的大场合,我都会暗示自己,一分钟也没用准备我都能上,现在我能准备几分钟还会讲不好吗!

吴:您这个例子很说明问题。说明什么呢?第一,这时悟性很重要,而悟性就在于您能抓住故事的生动性。您到了这样一个场合,要再编词也来不及了,大词没有了,但是您和他的故事很有吸引力,那就随手抓您最熟悉的故事讲,这是逼出来的。这就是您讲话成功的一个原因。第二,我们现在很多讲话干巴巴的东西太多,光有原则,光有骨头,没有肉,没有故事就不生动。打动人的是具体的例子,您成功的地方就在于讲话时,能够讲一些大家一听就马上懂的例子,就有吸引力。

想不到,讲故事,关键时刻还能当救命稻草。建议,紧急时刻您也试试看。

方法二,用诗词名言阐明观点

自2003年温家宝就任总理以来,在记者招待会等公开场合,经常引用诗文来为自己的讲话做注脚。他在各类讲话中对诗文的灵活运用,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人熟练运用本民族的传统智慧应对处理各类事务的能力,也为他所引用的诗歌赋予了时代新意。比如谈自己的工作态度时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概括今后工作时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谈宏观调控绝不能半途而废时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回答记者“什么是快乐”问题时说:“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谈宏观经济政策走向的问题时说:“时进则进,时退则退,动静不失其时”;谈到两岸合作问题时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2011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培训学院院长李海彬院长在新生入学的开学典礼上致辞时说:

……在古汉语中,“知”与“智”是通假的关系,有时候可以互换。但从哲学上,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是浅薄的,是灰色的;“智”是深刻的,常青的。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这就是“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里,赵括对于兵法的了解属于“知”的范畴。

对此,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孔子的意思是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在这里,孔子强调的是“学以致用”。我们学习的是知识,而我们运用的则是智慧。如果学了知识而不能够恰当运用,我们就没有完成“转知成智”的任务。

我们喂奶牛吃草,为的是得到“牛奶”而不是得到“草”。我们学习知识,为的是得到“智慧”而不是得到“知识”。但是,如果我们连草都没有,我们就永远吃不上牛奶;这就如学生连书都不读,就永远无法获得智慧一样,这才是最最愚蠢的事情,不是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