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快与慢》4.5 要速度,只能糙(1)

速度会使精确度遭受损失。在古代,当人们与外部世界交往时,总是习惯采用书信的形式,这往往需要数天或几周的时间。书信往来的节奏非常缓慢,但却体贴人心。一些名人总会在出版的著作中收录那些很好的信件——其中最经典的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书信来往。王尔德最得意的著作《狱中书》(De Profundis)实际上也是一封书信。他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写成该书,开篇就说:“亲爱的波西,在漫长的等待徒劳无获之后,我决定给你写上一封信。”当今时代,要是名人将自己的电子邮件摘选出版,可以想象他一定是疯了,但我也可能是想错了。

虽然通信交往中会也有马虎草率,但是加速带来的后果更严重。一般来说,当要求一个人立刻行动时,他要做的事情往往是在头脑中第一个出现的事。(可以说,任何人怒气冲冲地按下红色键或终止关系后,都知道接下来要做的第二件或第三件事情。)维利里奥区分了加速与不稳定的直接关系。思考决策、讨论并获得长远打算的时间越短,产生灾难性失误的风险就越大。范围变化得越快,缓慢选择的可行性就越小。对其他方面,我也存有一种预警性恐惧。媒体、新闻报道、社会与文化变迁方面的加速度产生的政治实践缺乏思想意识,媒体在其中掌握了主动权,因此社会没有长远的思考和清楚的模式。像海德尔(J.rg Haider)这样的民粹主义者,以及布莱尔(Tony Blair)之类的政治家,都有这方面的趋势。缓慢的节奏已经日益淡出人们的视野。

据说1950 年夏天的某一天,瑞典的传奇首相尔兰德(Tage Erlander)正在摆弄一台磁带录音机时,从广播节目中得知朝鲜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并非未被预料到,但是很多人担心它最终会导致第三次世界大战。那么,尔兰德做了什么呢?他继续摆弄他的收音机,并通过听磁带记录的战争新闻是否响亮来测试麦克风的性能。他一个人待在房间里。尽管尔兰德对于世界引人瞩目的大事反应迟缓,却没有人会批评他优柔寡断或者未立刻行动。

20 世纪50 年代是相对加速发展的10 年,事实上尔兰德对战争的反应被一位记者打断了,他想知道尔兰德当时正在做什么事情。现今一切事物都在日益变快。人们不得不以光速行动,否则就会被下手更快的人挤掉。在全球金融、政治与销售领域,这个原则同样有效。2000 年冬季,奥地利的一个执政党不乐意与政府合作,在不到24 个小时之内,所有的欧盟国家就对其执行制裁。如果时间可以跑得更慢一些,有一半的欧盟国家可能会重新考虑制裁的决议,或者其他更合适的手段。假如时间的脚步可以再减缓一点,一开始海德可能就不会掌权。此外,全球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推进——香港金融界引发的涟漪即刻扩展到了新加坡,在人们尚未来得及眨眼之前,就已经波及伦敦和洛杉矶。

以上只是专横的时间的几个例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