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刷刷小姐和“困茫”(2)

为了逃避这种压力,人们拼凑出新的人工小环境,在这些小环境中又重新出现了所谓的“正常状态”,不过依然是种很“二”的正常状态。在1968年的学生运动中,抗议的学生们就把牛仔服看成了他们这些持不同政见者的制服。今天我们知道,甚至在革命性地让人拍摄裸体像的一号公社,关上相机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女同胞们负责洗刷刷,而革命还是男人的活儿。

不过即使没那么革命的人,也毫无疑问地需要正常状态。近一段时间,当教会考虑怎么才能更好地吸引民众时,有人花钱请了一些聪明的社会学家,他们不负众望地确定——正如他们经常做的那样:其实“人”并不存在……

社会学家认为,存在的只是各种各样的所谓“聚落”,在这些当今的小环境中,人们可以发泄自己无法满足的正常需求。这些社会小角落啥样呢?首先它们有无法比拟的美学特质。这方面有“扎根传统的”朴素环境——比如,嗷嗷叫的鹿就在起居室沙发的上方,从此“创立了”迷人的装修时尚,带有后现代艺术风格,还有“后物质的”、遵循生态原则设计的居住环境。未来几个世纪的考古学也不会在这儿有啥发现,因为它们会被彻底地持续地浇灌施肥。还有,那些非常单调的主流群体(在其中正常状态就是正常的)和享乐主义群体(在其中寻找乐趣就是公民义务)也好不了多少。这下就有教会的代表打算向这些群体发送准确无误的消息了。

不过这是错误地认识了严肃宗教的作用。宗教是一种可以使人们摆脱日常琐事困境的重要刺激。它可以从根本上把这些二货、正常人等一系列圈子混合到一起,并且就像打了鸡血一样。相反那种流线型适应性的“软宗教”就像肿块一样多余,它变得和所有已经很“二”的正常人一样“二”。有时候真不知道谁更像疯子:是那些生活在这个荒诞世界中的人,还是那些相信这个世界不仅仅是社会学中那些有趣的描述,而是具体自然、实实在在的人。不过在聚落中根本就没有什么是疯狂的,所有一切都井然有序。这些聚落里的人觉得自己完全正常,简直太TMD正常了。

聚落和成千上万的“指南”一样,都是这个社会快要爆炸的征兆。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Beck)就曾经无限伤感地说过,“指南文学”在德国大地上制造出一片废墟。以前,我们的经验主要靠自己摸索、父母以及周围人的言传身教,现在可好,一本本白纸黑字的指南告诉我们“一切从此不必担心”。然而我们慢慢发现,自己甚至做不了自己的主了……任何一件事都有“指南”。本来完全普通的事情现在变得深奥莫测,为了驾驭它们,人们急需可靠的专家。上百万年来,人作为一种生物,在婴儿时期或多或少总能得到成功的哺育。亲爱的读者,这一点从您自己身上就能看出来。可如今,出现了哺乳指导专家——是针对女性的。对男性则存在着一个令人惋惜的空白。因为父亲也有问题啊,当他们晃动着孩子而啕大哭是不可避免的结果。作为男人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令人痛心的挫败呢?造物主选定的“世界之主”就这样被冷落到一边。一个市场空白!以后还会有人指导如何挖鼻孔——免得碰到动脉。建议者属于大规模标准化推行者中的一类,他们至少零零星星地告诉这个不知所措的社会,该如何沿着道路向前。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