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择优分配原理(1)

茅于轼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理事长。1929年1月生于南京,195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系,分配在齐齐哈尔铁路局担任火车司机,1955年调北京铁道科学研究所从事机车车辆性能研究。1958年被划为“右派”,“文革”时被赶往大同机车厂劳动,1975年开始从事微观经济学研究,1979年提出择优分配原理,1985~199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工作。2012年获得弗里德曼自由奖。主要著作有《择优分配原理——经济学和它的数理基础》、《生活中的经济学》、《中国人的道德前景》、《谁妨碍了我们致富》、《现代经济学前沿专题》等。

自由的扩大与中国改革30年

采访嘉宾:茅于轼

采访时间:2008年5月28日

采访地点:北京,西城区,南沙湾  

发现择优分配原理

马国川:在您这一代经济学家中您的经历比较独特,您是“半路出家”,从自然科学转到经济学研究中来的。

茅于轼:我在大学读书时学的是机械,大学毕业之后,便到了东北齐齐哈尔铁路局工作,当过火车司机,还当过工程师,后来又调入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长期从事机车车辆研究。“文化大革命”中我被下放到山西大同7年,1975年,中央打算修建一条青藏铁路,组织了一批专家对这条铁路的设计作技术经济评价,因为课题研究需要我调回铁道科学研究院。论证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评价一条铁路的经济性。在计划经济年代,价格混乱,所以根本无法评价铁路的经济性。正是这次经历使我对经济学发生了兴趣。

马国川:这一年您已经46岁了,当时的经济学家们仍在忙着从《资本论》中寻章摘句,为政策的变幻做出种种政治上的诠释。作为一个工程师,您的思维方式可以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