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的天空下》孚日广场(含雨果故居)(2)

纪念馆的展厅分三个部分:流亡前、流亡中、流亡后。纪念馆的前厅和沙龙,复原出当年雨果一家在王家广场的旧居。我们在这里能看到雨果夫人阿黛尔(Adèle Hugo)的画像,这个美丽的女主人也是各方朋友云集于此的动力之一。(手册129页)这里还有他们的大女儿莱奥波特蒂娜(Leopoldina Hugo)11岁时的画像。她19岁时去世,对这个家庭是个巨大打击。红色沙龙是雨果用红色锦缎包裹住四壁装饰起来的,他热衷于搜罗古董,当年摆满了哥特式和文艺复兴式的家具,以及威尼斯吊灯、带裂口的瓷盘小碟等。这些东西在他遭流放、风声最紧的1852年被阿黛尔匆忙拍卖掉了。沙龙常常灯火通明,大仲马、圣伯夫(Charles-Augustin Sainte-Beuve)、戈蒂耶、拉马丁(Alphonse Marie Louise Prat de Lamartine)、安热(David d’Angers)等作家、艺术家都是这里的常客。但是来者都知道,到雨果家只能带头脑,不能带胃口,因为这里仅有非常寡淡的饮料——全家九口人,加上在医院疗养的哥哥欧仁,都只靠雨果的一支笔,只能勉强应付开销。今天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安热为年轻的雨果雕刻的胸像,以及奥尔良公爵和夫人赠送给雨果的礼物。

接下来的三个房间代表了流放时期的生活,是从他的情人朱丽叶·德鲁埃(Juliette Drouet)在根西岛(Guernesey)的“高居仙境”(Hauteville Fairy)中搬移来的。高居仙境被雨果的后人捐献给了法国政府,现在已经向公众开放。朱丽叶的中国沙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会觉得不伦不类。乍看上去是中式的家具、装饰和小摆设,仔细看很怪异,无论摆放方式还是图案都不符合我们的传统,而是西方人想象中的东方。这里可以看到代表雨果和朱丽叶名字字母缩写的花体字VH和JD。下一个房间是中世纪风格的餐厅,有他们从旧货市场淘来的各种小玩意儿:陶器、酒器、烛台等,还有朱丽叶死去女儿的雕像。

最后两个房间折射了雨果流放归来之后的生活。他先在克利希大街安身,这里复原的是那个时期的客厅。沙发、长椅等家具都是路易十五风格的,大镜子和威尼斯穆惠罗岛的枝形吊灯是当时沙龙的原物。墙上是雨果那张最为大众熟悉的画像:一位白发长者、法兰西的诗神。旁边是罗丹为雨果塑的青铜半身像。老年朱丽叶的画像上,我们看到她虽已风烛残年满头白发,但依然气质典雅温和。雨果的一对孙子孙女使他在晚年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在诗集《祖父乐》中,他表现出对儿童情趣的迷恋之情,深受大众欢迎。乔治(Georges Hugo)和让娜(Jeanne Hugo)成为巴黎人人皆知的一对天使。聚在这里的除了文化界名流,还有政界要人,包括后来成为总理的克列孟梭(Georges Clemenceau)等人。雨果还在这个沙龙中接待了巴西皇帝唐·佩德罗。皇帝一进门就希望见到让娜小姐。但是让娜很失望:这个皇帝怎么不穿皇袍?跟普通人没两样。

尽头的房间是从原来的埃洛大街——后来改名维克多·雨果大街——搬来的,重新布置成雨果去世时的布局,房间里垂挂着樱桃红的锦缎。床是路易十三风格的, 靠墙的两张书桌是雨果写作时用的,他总是站着写作。这里是他的舞台,也是他的战场。从红色窗帘望出去,树影中的孚日广场像是一幅凝固的油画。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