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动物与自然
动物有感情或动物具有思考能力,常被人认为是无稽之谈。我们所受的教育阻止我们将动物人格化,谴责我们为动物行为赋予情感动机。在人们眼中,动物是盲目地顺应各种状况,依赖本能行动。大部分动物爱好者知道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可是甚至连最坚定的动物爱好者,也经常对其他生命形式带有某种程度的被大环境所灌输的歧视。
为什么现代人跟原住民族的观念如此不同,将动物与其他生命形式视为较低等的呢?一些研究过这个问题的学者指出,字母与文字语言的发展,伴随口述传统的衰落,是古代文化递嬗到现代文化的基本关键。他们论断,书写语言的发展在人类与大自然之间插进一层阻碍,并导致我们现在的疏离状态。我觉得玛丽亚·金布塔斯这位考古学家的解释较有说服力。
金布塔斯记录了“那支”从侵略性文化的兴起到其最终的霸权统治,那支文化被认为是起源于库尔德人,大约七千年前它开始从北方沙漠侵入古欧洲。她追溯这场侵略的起因,推断是因为北方发生严重旱灾(在考古文献中有记载),引发旱灾生还者的迁徙与出征。这种侵略性文化几乎全面取代了史前时期古欧洲盛行的那种安定和睦、平等共存、崇拜自然的文化。它最后扩张到了其他大陆,将普天下的价值观与信仰转向对动物与大自然的剥削利用。
现代科学更将自然界的低等地位加以体制化。现代科学之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自然应该作为人类的奴隶。另一位现代科学的奠基者勒内·笛卡尔相信动物是没有痛感、没有情绪的机器。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不管是在大学还是成为专业科学家之后,我发现许多科学家(尤其是生物学家),对于其他生命形式所具有的能力抱持着一种狭隘的观念。例如,他们认为只有人类能感到悲伤或喜悦、能制造工具、使用复杂的语言或自觉地做出利他行为。
有少数科学家挑战这种现状。杰弗瑞·梅森和苏珊·麦卡锡做出了有力的示范,在他们探讨动物情感生活的杰出著作中,他们采用轶闻数据来证明动物的复杂情感是真实存在的。透过一则又一则关于野生动物与受驯养动物的故事,由非专业人士和科学家娓娓道来,两位作者提出了不可否认的证据,证实动物能跟我们一样深刻地感受到悲伤、喜悦与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