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软实力的来源(1)

国家软实力主要来自三方面:文化(在其能发挥魅力的地方)、政治价值观(无论在国内外都能付诸实践)、外交政策(当其被视为合法,并具有道德权威时)。先谈谈文化。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整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文化有多种表现形式,通常被分为迎合精英品位的高雅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以及侧重大众娱乐的流行文化。当一国的文化中包含了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中推行的也是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双方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该国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大大增加。狭隘的文化和价值观不可能产生软实力。德国《时代周刊》主编约瑟夫·约弗曾经评论说,美国的软实力远远超出其经济和军事资产的规模。“美国文化,无论雅俗,其对外传播的力度是自罗马帝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况且其中还颇有新意。罗马和苏联的文化影响止步于军事边界,而美国软实力统治着整个世界。”

有些分析家简单地将软实力当作流行文化的力量,他们错将软实力行为等同于制造软实力的文化资源,混淆了文化资源和实施吸引力的行为。例如,历史学家尼尔·弗格森曾将软实力描述为“诸如文化和商品所具有的非传统力量”,之后他又轻描淡写地称“它们确实,只是软弱的力量”。当然,可口可乐和巨无霸无法在伊斯兰世界吸引人们热爱美国;朝鲜前领导人金正日钟爱比萨饼和美国影视,可这些都不会影响他实施核计划;上等的葡萄酒和奶酪不能确保法国的吸引力;日本的口袋妖怪小游戏人气十足,但这并不等于其政策也能处处如鱼得水。

上述例子并不能否认流行文化是软实力的来源,但从中也能看出,实力资源的效用取决于环境。坦克开进沼泽或丛林里,就不再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一个没有工业基础的国家,煤炭和钢铁算不上重要实力资源。吃麦当劳的塞族人支持米洛舍维奇,穿着印有美国标志t 恤衫的卢旺达人实施着种族清洗的暴行。一部在中国和拉美备受追捧的美国电影,到了沙特和巴基斯坦可能适得其反,只会削弱美国在当地的软实力。但总的来说,有调查结果显示,在流行文化的作用下,美国在他人眼里“令人兴奋、充满异国情调、富有、强大、引领潮流——处于现代化和创新的前沿”。 “在一个人人都想过上美国式好生活的时代”,美国的这种形象很有吸引力,“即使那些了解美国生态、社会、平等阴暗面的政治公民也不例外”。比如,一个年轻的中国激进分子在谈到法律维权时会说,“我们看过许多好莱坞电影,有关于婚礼的、葬礼的,还有不少打官司的。所以我们认为,人的一生中上几次法庭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美国有意强化中国的法律体系,那么这些电影的效果要远远大于美国大使就法制重要性所做的专门演讲。

我在下一章中将谈到,美国流行文化在不同地区或群体中的吸引力(排斥力)各不相同,与此相对应的是,美国官员在当地推行政策时的难易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比如在伊朗,触怒毛拉的好莱坞形象没准在年轻人看来独具魅力。在中国,不同群体对美国文化的好恶可能正好相互抵消。

文化有多种传播方式,商业途径只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人际交往、访问、交流等。美国有50 万来自海外的留学生,他们中每年都有人学成归国,还有那些在硅谷创业成功后衣锦还乡的亚洲企业家们。这些人是美国出口思想和价值观的载体,美国的实力通过他们被输送到各国精英的头脑中。许多中国父母把子女送到美国深造,这些年轻人所描述的美国形象与中国官方所宣传的显然不一致。同样,巴基斯坦前总统穆沙拉夫有个儿子在波士顿工作。美国在劝说穆沙拉夫改变政策并支持其在阿富汗的行动时,让他听听儿子的意见也许会有所帮助。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