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揪心的事情是,根据中国向世贸组织的承诺,2004年12月11日是拍卖行业保护政策终止的最后期限,这就意味着,失去“保护罩”的中国拍卖业,将面临“门户”开放的竞争压力,与外国拍卖机构直接“硬碰硬”。此前,未雨绸缪的准备工作已经展开,为应付即将到来的复杂新局面,弥补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地方,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拍卖法》作出修改,决定拍卖业作为我国特种行业的地位被删除。同时规定,商务部是拍卖行业主管部门,对全国拍卖业实施监督管理。随后,商务部制定了《拍卖管理办法(草案)》,办法规定,自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设立外商独资拍卖企业,国有独资拍卖企业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改制。
对企业而言,从太平洋刮来的寒流早晚会来,一旦国外拍卖企业疯狂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拍卖企业无疑是个大挑战,尤其是那些实力较弱的小拍卖行,很容易在巨浪中翻船。面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如何狙击、摆脱困境,等、望、靠显然都是行不通的,抗衡的办法之一就是行业内企业间抱团,甚至跨行业强强联合。其实,早在中国“入世”后第二年,上海的拍卖界内就已经在探索抱团的方式。
2002年年初,东方国拍、黄浦拍卖行、白玉兰拍卖行、新世纪拍卖行以及华星、信元、中亿、信仁、宝正等上海9家拍卖行“手拉手”,自发组织了几场“联合拍卖”,由此组成松散型的联合体,取名为“上海联拍商务公司”,执行主席由各企业轮流担任,每三个月轮换一次。上海《新闻晨报》报道称,这是国内首家“联合拍卖”的服务机构。
抱团搞联合拍卖,资源共享,走的是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但这种联合招商、联合拍卖,优势互补的拍卖平台,毕竟是松散联合,权利、义务关系都是短期的,不能独立承担各种社会责任,而企业之间彼此也没有归宿感,这种关系严重影响了抱团的持久性。但可贵的是,上海拍卖协会同样深切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提出放弃门户之见、一企之利,守望相助、共筑平台、联合开发、利益共享。这样的倡议,得到了上海60多家会员企业的认同和响应。尤其是2008年,在世界金融危机到来之时,上海拍卖业起草了联合拍卖的规则,从而从制度上保证了联合拍卖的顺利进行,行业内共同抱团过冬。
在浸淫市场经济大潮多年后,作为上海拍卖协会的主要成员,上海国拍明白与其各抢小蛋糕不如共同做大蛋糕,不能再靠单打独斗守着自己的“水缸”喝水,只有把大家的“水缸”用水管连起来,整个行业形成“管道”模式才能更好地共同生存和发展。因此,2005年年初,当公司接受中国交通银行抵债资产拍卖委托后,上海国拍公司成立工作组分赴全国8省30多个城市,与资产所在地的24家拍卖公司合作,举行了47场拍卖会,拍卖成交额达33321万元,并因此降低成本,加快结案速度,成为中国拍卖领域合作与发展中的一个典范案例。
“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武术谚语,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企业发展。上海国拍公司除了纵横联络走出上海滩,“外练筋骨皮”之外,同样不断创新业务、加紧内部调整,“内练一口气”。因为上海国拍懂得,企业外部环境和客户内在需求是永远变化的,所以服务流程再造的过程也是一个永不停止的过程。只有根据市场变化,不断地调整内部服务和管理手段,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