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自 负(15)

英国国立密德萨斯大学的加里·马歇尔认为:“相对于那些复杂的文化基因,网上更重视简短而容易让人记住的那些。相对于实用性或权威性等能够带来长期价值的属性来说,人们更看重这些文化基因的传染性。”人们在网上生活中拥有的宏伟梦想往往都比较肤浅,这些梦想追求的只是暂时吸引他人的眼球,而不是试图带来长期性的影响或实质性的变化。“抽风式的小鸡舞步”的点击量总是会比网上思想论坛中有见地的观点来得要多,点击量也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一个网站的终极目标是让用户将其加入书签或加入收藏夹,它会尽最大努力来抓住我们的注意力。其实不光是网站,许多人自己也是抱着这个态度来做事情的。我们才不关心自己贡献到网上的东西是否足够让它风靡15分钟,反正网上所有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比如在我的大家庭里就绝不会有哪个青少年一天只待在MySpace上,这太丢人了!他们都开始转移到Facebook上去,但Facebook的管理者们也会担心有一天这些用户会集体迁移到Twitter去,或是转移到下一个流行的社交网络上。这一切都只是时间问题,如果我们对电子邮件的钟爱都可以用短信取代,那还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短暂性是现在的新标准,而且我们似乎并不在乎这一点。

法国哲学家勒内·吉拉尔曾写道:“没有什么(或者说几乎没有)人类行为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而所有的学习都是以模仿为基础的。如果人类突然停止模仿的话,我们文化的所有形式都将不复存在。”的确,我们所做的许多事情都是在模仿他人,包括模仿他人所渴望的人或物,因为我们希望自己也能达到他人所在的高度。吉拉尔还写道:“显然,如果被模仿者拥有某种高层次的存在,而他也期望获得某样东西,那么这样东西就一定能给人一种更高层次的存在感。”正如吉拉尔所看到的那样,让我们奋不顾身的并不是名声、第二套房子或性对象本身,而是因为其他人在追求它们。因此,这已经不再是希望得到物品的人同该物品之间的双方关系,而又加入了第三个因素,即一个跟我欲望相同的人。我的欲望之所以跟他相同,是因为我模仿了他的欲望。考虑到互联网已经成为了典型的欲望肆虐的地方(这个问题后面会具体讨论)和进行模仿、复制的绝佳场所(从这章中提到的“武士宝贝”和“拉斯特法里宝贝”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我们不难意识到这将会引起多么残酷的竞争。通过这个机制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互联网这个文化基因和模仿欲望的媒介中充斥着如此多的暴力和敌意。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