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你是你,其实你不是你》网络人格(15)

其实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程度上解离。所谓解离其实就是人们的思想行为同意识、记忆产生分裂,以致于在一段时间内一些信息与另一些信息无法像正常情况下那样符合逻辑地进行整合或“联系”,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成做白日梦或几乎不用意识参与地做某些已经非常熟悉的事情。患有严重解离症的病人更容易陷入一种分离状态,其程度更深,对人的伤害也更大。

我认为在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全新的、非常普遍的解离症症状,那就是漫无目的地浏览网页。这种状态下的人们没有任何事先的想法或计划,对时间的流逝也没有任何感觉,同真实的生活完全脱节。当今非常有必要重新开始一场关于西碧尔的讨论,虽然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碰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多重人格障碍的病例。所谓真正意义是指严格符合DSM中所定义的:“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互不相同的身份和人格状态,每一种状态对环境和自身都有着一套单独的观察、联系和思考模式”,而且会“轮番控制该个体的行为”。我认为我之所以没有治疗这种症状患者的临床经验是因为这种病例非常罕见,而不是因为不存在。当有病人声称自己是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诊断结果要么是病人在西碧尔和其他多重人格障碍大潮中的风云人物的启发下,利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臆想出来的;要么就是因为医生的治疗而引起的,而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有人因为癌症化疗而引起白血病,同样,有的人正是在过于热心的催眠师的误诊下开始出现人格分裂的。所以,正当我苦苦等待以期能见到一位像DSM中所定义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时,突然发现网络人格就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分裂人格。因为劳瑞、莉兹、理查德、吉尔和泰德这些人显然都因为网络而进入了一种非常奇怪的解离状态之中。其实当面对电脑显示器时,我们中的许多人也进入了这样一种解离状态,只是没有他们严重罢了。

如果这不是解离症的表现,那该如何解释他们在线状态和离线状态时冲动行为的变化呢?比如说为什么理查德和莉兹在网上时感到无能为力,而在现实生活中却能够控制住自己?在他们的面前是否有互联网浏览器明显同他们的行为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在这些疑问的推动下我做了一个实验,让理查德做了一份解离体验量表①。我就像当年威尔伯医生对西碧尔一样,让理查德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结果发现理查德的解离倾向果然非常高,而且导致他进入解离状态的唯一途径就是互联网。他在问卷调查中强烈认同的问题包括:“有的人有时会感到他们的身体似乎不属于他们自己”、“有的人发现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下会有截然不同的行为,就像变了个人一样”、“有的人发现他们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会非常自发地做一些平常很难做出来的事情”、“有的人发现他们有时意识不到时间的流逝”。还有许多人像理查德一样,发现自己的生活因为在网上的赌博、购物和其他行为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许这还不能完全算是分裂人格,但是在网上神魂颠倒的状态确实同解离状态非常相似,而且也会给之后清醒状态下的自我带来伤害。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