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寻访武林》江湖逸闻录(22)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蔡家拳、李家拳、佛门功夫的集合体。蔡家拳,相传来自五枚师太的七十二擒拿手,由蔡福发展确立;李家拳,相传由少林五祖之李式开所创,由广东新会县(今属江门市)大泽乡七堡村人李友山发展确立。新会县京梅乡人陈享(1815~1875年)跟李友山、蔡福习得李家拳、蔡家拳。新会县石咀村人张炎(1824~1893年)先跟李友山学李家拳,又拜陈享为师学习,在十七岁时到广西八排山闸建寺拜天地会成员的青草和尚为师,学得佛门内外八卦拳和医术。艺成后,青草和尚赠名“鸿胜”给张炎,寓意“洪胜”。张炎回乡后与陈享共同研习,创立出集蔡家、李家和佛家的蔡李佛拳。清咸丰元年(1851年),张炎在佛山设武馆,名为“鸿胜馆”,加入天地会,令蔡李佛拳成为洪门技艺,其礼桩诗曰:大鹏展翅反天手,魁星踢斗清名留。拱拜五湖复四海,日月拱照万世留。暗藏“反清复明”四字。张炎之后,由其首徒陈盛(1854~1926年)继任馆主,陈盛制定严格馆规约束门人行为,提升弟子品德。又大胆改革拳术,将一套拳分为三套拳(长拳、平拳和扣打),适合教学要求。陈盛技艺超群、武德高尚,从者甚多,到1921年,鸿胜馆进入鼎盛时期,十三个分馆成员近万。陈盛去世后,其首徒钱维方继任馆主。钱维方在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会,率领民军响应武昌首义,攻克佛山宣布光复。1922年1月,钱维方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领导佛山工会联合会,与鸿胜馆弟子、中共党员梁桂华、陈雄志、吴勤等人开展工人革命运动。抗日战争爆发,钱维方、吴勤组织会员开设杀敌大刀训炼班,组织抗日自卫队。佛山沦陷后,以蔡李佛弟子为基础的广州市区游击队第二支队由吴勤任司令,与日寇多次作战。纵观蔡李佛拳的历史,经历天地会反清起义、辛亥革命、国内革命工人运动、抗日战争等,在各个历史时期都参与了重大的进步革命活动,这在中国武术史上是罕见的。

蔡李佛拳动作舒展大方,活动幅度大;步法稳健灵活,快速多变;多屈膝性腿法、一发连环,更兼手脚齐发;手法全面,长、中、短桥并用,左右开弓;吸气蓄劲,呼气发声,以气催力。

少临南家拳

少临南家拳尊弥勒佛为始祖,以浙江省鹅骑山的江南少临寺为发源地。少临,即少年临入寺之意,倡导世人自少年始行善积德、普渡众生。清同治三年(1864年),清将左宗棠在浙江与太平军激战。清兵追击至鹅骑山,恐太平军受少临寺庇护,遂火烧寺院,僧人多葬身火海,高僧秘德禅师幸免于难。光绪六年(1880年),秘德禅师云游至广东顺德,见一七岁小童骨骼清奇、勇敢过人,便收其为徒。此位小童便是日后名震广东佛山的少临南家拳名家梁细苏。

梁细苏(1873~1966年)自七岁起在白云山学艺十九年,尽得秘德禅师真传,精通少临南家拳法及多种器械,并习得独门伤科正骨跌打医术。梁细苏后在广州、佛山、香港等地收徒授艺、行医济世,将少临南家拳之花拳、罗汉卸衣拳、十大形拳、四丈手、刀剑枪棍术等传播于民间。梁细苏门徒众多,佛山的袁恩、刘新、邓仲、黄安芝、黄年发、李来、陈添、秦海等皆是佼佼者,目前在佛山已经传至第八代。少临南家拳门下严守宗风,风骨独傲,凡弟子必熟读“师训十陈”:一尊师;二苦炼;三灵变;四海升平;五要谦;六忍让;七合人和;八识地利;九效神仙;十但得河水浅,明日到潭关。孔家无二派,临阵见艰难,世上有文须重武,文武双全得全图。少临南家拳的拳诀,言简意深,值得品味:露形影力难消形,有影无形难寻形,出手定分生死力,柔化刚打疾极力,若能悟得拳中意,落地生根也一惊。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