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的本质》第一章 再好好想想(6)

这些观点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萨克斯和埃斯特利都是经济学家,他们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一个经济问题的回答,即一个国家是否会陷入贫穷?我们知道,萨克斯的观点是,由于地理位置不佳或运气不好,有些国家陷入了贫穷,而且常常会变得越来越穷。这些国家虽然拥有富裕起来的潜能,却需要先让自身走出困境,然后才能踏上繁荣之路。因此,萨克斯强调巨大推力的重要性。相反,埃斯特利指出,很多过去贫穷的国家现在却很富有,一些过去富有的国家现在却变穷了。他表示,如果贫穷的条件不是恒定的,那么“贫穷陷阱”就是一个残酷地诱骗穷国的伪概念。

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问及个人,人们是否会陷入贫穷?如果是这样的话,一次性的援助投入会给一个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使他走上一条新的道路,这也就是杰弗里·萨克斯“千年乡村计划”所蕴含的根本的哲学理念。在那些幸运的村庄里,村民们得到了免费的化肥、免费在学校用餐及使用计算机、免费的医疗服务等,每个村庄每年消耗50万美元。根据该项目的网站介绍,该计划的意义就在于,“千年村庄经济经过一个时期的过渡,实现了从只够糊口的耕作到自给自足的商业活动的转变”。

在为该计划制作的音乐电视录像中,杰弗里·萨克斯和女演员安吉丽娜·约丽参观了肯尼亚的索里村,这是一座古老的千年村庄。他们在那里遇到了一位年轻的农民,名叫肯尼迪。由于领取了免费的化肥,肯尼迪家的收成是前几年的20倍,他因此攒下了一些积蓄,足够养活他自己一辈子的了。这里隐含的论点就是,肯尼迪掉进了“贫穷陷阱”,他买不起化肥,免费赠送的化肥解救了他,这是他逃离险境的唯一途径。

然而,怀疑者们会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化肥这么有利可图的话,那么肯尼迪当初为什么不只买一点点化肥,用在那块最好的田地里,这样他就可以提高这块地的产量,然后用挣来的钱多买一点儿化肥,留作来年用。如此循环下去,他就能买下家里田地所需的全部化肥了。

那么,肯尼迪究竟是否掉进了“贫穷陷阱”呢?

答案取决于这一策略的可行性:一开始只买一点点化肥,多挣一点点钱,然后将收益再次投入,挣更多的钱,最后再重复这一过程。不过,化肥或许只能批量购买,或许在使用过几次之后才有成效,抑或将收益再次投入并不如想象的那般顺利。你可以想出很多原因,用来解释为什么一位农民很难靠自己的力量发家。

稍后,我们会在第八章深入探讨肯尼迪的故事。但上述讨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总体的原则:对于几乎无钱可投的人来说,一旦收入或财富迅速增长的范围受限,那么他就会掉入“贫穷陷阱”;但对于有能力投入的人来说,这一范围就会极大地扩展。另一方面,如果穷人快速增收的潜能很大,而且这一潜能随着富裕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减弱,那么“贫穷陷阱”也就不复存在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