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关系》欧亥,1949年7月17日(2)

因为人们有需求、欲望和目标,所以会产生各种想法。如果我是因为生理上或心理上需要你而跟你产生联系,很明显我们的关系就是建立在一种想法的基础上,即我想要从你那里获取点什么。这种因为某种想法而结成的关系不可能起到揭示自我的作用。它仅仅是一项活动,千篇一律,人们的习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养成的。因此,这样的关系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约束,一种痛苦,一种挣扎,让我们无限苦恼。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关系完全无关私人想法,无关要求,并且关系双方都没有征服欲和占有欲?如果我们是因为某种欲望,因为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需求而与他人产生相互关系,我们之间能倾心交流吗?能做到倾心交流才是真正的关系,它存在于意识的各个层面。如果没有需求引起的这些限制条件,人与人之间会产生关系吗?我曾经说过,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我们需要非常耐心地去深入探索它。这并不是一个接受或不接受的问题。

我们清楚当前所处的关系是什么状况——互相竞争、不断挣扎、充满痛苦,或者仅仅是人们的一种习惯。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彻底地理解与个体的关系,那么也许我们就能理解与千千万万大众的关系,也就是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如果与个体的关系都弄不清楚,那么我肯定无法理解我与整体,与这个社会,与千千万万大众的关系。假如我与个体的关系建立在某种需求、某种满足感之上,那么我与社会的关系必然也是如此,这样就会引起我和个体以及和大众之间的争端。我们能否不带任何需求地与其他个体及大众和谐相处?显然,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你我之间,也存在于我与社会之间。要理解和深入探索这个问题,就必须先研究一下自我觉知和自我认识的问题。因为如果你对自身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不知道实情如何,你和他人就不会形成正确的关系。不论你做什么——你可以选择逃避,也可以选择对某物顶礼膜拜,或者看看书、看看电影,要不就听听收音机——只要你对自身认识不透彻,你和他人就不会有正确的关系;于是,激烈的竞争、纷飞的战火、紧张的敌对和无尽的困惑就会牢牢驻扎于你的内心,萦绕在你的周围,如影随形。只要我们把人际关系仅仅当作一种满足个人欲望、逃避现实的手段,我们就不能获得自我认识,就不能认清自己。但是,只有在关系中我们才能揭示自我、剖析自我。这是因为,归根结底,你不可能脱离关系而独自存活。不过我们总想通过各种关系让自己过得更舒服,让自己得到满足,让自己功成名就。换句话说,我们总是因为某种想法才去和他人发生联系,这就意味着思想在这段关系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我们总是倾向于保护自己,停留在已知的范围内,这样所有的关系都被降到了这样一个层次:人们出于习惯或为了寻求安全感而产生的关系只能算是一种活动。

所以,关系究竟是一个揭示自我的过程还是仅仅是一个满足欲望的活动,取决于我们自己。只要一个人一心想通过关系来获取自身的安全感,这段关系就一定会让人困惑,让彼此产生敌对情绪。有没有可能一段关系中丝毫不掺杂个人要求和需求,也不涉及获得个人满足感的想法?

你不能坐在那里琢磨爱情。你可以琢磨自己爱着的那个人,但是这种琢磨并不等同于恋爱。然而,渐渐地,你的思考取代了爱情……关系能建立在一个想法的基础上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它不就是一种自我封闭的活动吗?这样一来,竞争、口角和苦恼不就在所难免了吗?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