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新闻月刊》宣统三年(一九一一年)(13)

革命者与被革命者。“革命”二字,并不存在于中国传统词典中,自古以来对这种行为的解释,正面说叫“起义”,负面称“叛乱”,折中则以“造反”谓之。至于成果,一般都用“光复”。一八九五年光复会广州起义告负,孙中山从香港东渡日本避难,途经神户时在购买的日本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对标题印象深刻:《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氏遂与同行者陈少白等讨论,原来“革命”二字,源于《易经》中“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句。日本人称反对清廷者为“革命党”,从此孙中山也将自己的团体称为“革命党”了。所谓“革”,即去除、改变之意;“命”,当然指统治者之命,确切而言就是帝王的脑袋。所以革命,就是“杀死帝王、更替政权”。这张照片是一九一一年十月之前拍摄的湖广总督瑞徵(前中)和新军指挥官的群像。十月十日之后,这群人中有的成了革命者,甚至还有“革命领袖”,如黎元洪(前右二);但多数人,包括瑞徵和张彪(前右三),基本上都被革了命,成为“革命对象”

奉行实用主义的美国政府顾忌与清廷的正式外交关系使孙中山在华盛顿的外交努力毫无成果。十一月十一日,孙中山抵达外交周旋的第二站英国。通过联系,英国生产马克沁机关枪的兵工厂主达尔生受孙中山委托面见外交大臣格雷,并转来孙氏签署的文件,内称强烈希望英国政府对目前发生在中国的革命提供“友谊和支持”,并借款一百万英镑,允革命胜利后为英美在华提供“若干优先利益”。孙中山充满幻想的真诚表达却在英国外交部内被传为笑柄。尽管格雷称他是“理想性的与喜悦大言的政治家”,但还是不失绅士风度地请达尔生转告孙中山“英国将保持中立”,并且英国“对袁世凯将予以尊重”。孙中山的愿望无疑是真诚的,格雷的传话也是合理的,而达尔生的目的则带有实利取向。他想如果孙中山能主掌中国政权的话,自己的军火生意就会获得一个大市场。

孙中山在伦敦发表的《告世界书》以及伦敦《滨海杂志》刊登的孙中山专访《我的往事》

外交大臣格雷托人传话 称大英帝国“保持中立”

江浙革命联军十二月二日克复东南半壁重镇南京,扭转了湖北革命军武汉受挫被动局面。上海、苏州独立后,据守南京的两江总督张人俊和江宁将军铁良心知肚明,下一个革命对象便是自己。此时驻扎南京城内外武装有两支,即江南提督兼会办江防大臣张勋所领江防营和徐绍祯指挥的新军第九镇。新军第九镇系中国首先实行征兵制的产物,官兵中入同盟会者为数不少,统制徐绍祯思想开放,对旧军原本心存不满已非一日之久。徐上月八日即在南京城外举事,后因子弹缺乏攻城不克,遂退往镇江暂屯,只身赴沪寻求援兵。同盟会决定组织联军支持,上海都督陈其美具体策划,推徐为联军总司令,下辖由浙江军、镇江军、上海光复军和敢死队等组成的混合部队,向南京发起二次进攻。至本月一日,南京失陷进入倒计时,张人俊差信使向徐绍祯求和遭拒,只好当晚与铁良溜出下关,搭乘日本兵舰逃逸,保卫南京的主将张勋也率残部借夜幕掩护渡江北窜徐州。次日,南京光复。此时湖北局面正处危殆之中,武汉三镇两镇皆失,清军炮火威胁武昌,南京的光复使革命军声威重振,自此长江以南地域基本无清军踪迹。此外,南京光复也解决了中央政权选址问题。南京乃龙盘虎踞之地,中国历史之六朝古都,显然已不存在什么“沪鄂之争”了。随后,各省都督代表会议决《临时政府组织大纲》,并决定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