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第2章(2)

美国人和俄国人的对抗并不完全针对俄国人掳疆掠土的欲望。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另一种愤怒就一直在郁积。而当依附于苏联的北朝鲜人越过三八线,开始明目张胆地侵略时,这种愤怒便燃起了火焰。其基础是,人们后来认识到,就在俄国人跟德国人打得难解难分之时,日本已被打败;如果美国认识到这些明确的信号,就可以完全将苏联排除在太平洋战争之外。

北朝鲜是俄国人介入抗日战争所赢得的战利品之一。另一个战利品是中国“满洲”[2]。日本军队在那里向俄国人投降时,交出了大量的作战装备。俄国人把那些装备送给了中国共产党人。由“满洲”提供的这些装备和牢靠的军事基地确保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内战中拥有需要的力量。到1949年10月,中国共产党人已把中国国民党人赶出了中国大陆,迫使他们逃到了离岸160公里之遥的海岛台湾省。

在抗日战争中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作为的俄国人,竟成了日本战败的主要受益者。美国在抗战中提供了95%的人力、物力和智力,却失去了大部分胜利果实,并为共产主义的扩张开辟了道路。

美国最大的错误是,直到1945年7月的同盟国波茨坦会议上,仍坚持要苏联介入太平洋战争,尽管到1944年秋季美国已经摧毁了日本的海军,并已赢得了战争。日本人将没有能力抵御对他们本土岛屿实施的窒息性封锁。由于日本人对原材料(但最重要的是食品)要依赖进口,封锁就有可能使他们屈服。但是美国人担心,日本人不论其情况如何,将会反抗到底;此外,美国仍坚持一种要求无条件投降的立场。富兰克林·D.罗斯福总统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所持的这一论调来自美国的战争观念:美国人把战争看做是一场善与恶的重大较量。因此,战争的目的是夺取全面胜利,彻底征服敌人。

这一观念跟19世纪伟大的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观念不相一致。克劳塞维茨在其主要论著《战争论》中鼓吹的战争观念是,战争是国家政策的延伸。他在下面一句话中说明,必须把政治目的跟进行战争联系在一起。“政治计划是目的,而战争是手段,决不能认为手段可以跟目的分割开来。”克氏的观点在描述战争的正当目的方面远比全胜学说准确得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