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做“水”,别做“水泥”(3)

想到“水”组织的无穷可能性,Steve和我,在“若水”和“第四部门”两个名字之间,自然选了“若水”。

后来,每次有新朋友听到“若水”二字,本能想到的是“弱水三千”的“弱水”。“‘弱水三千’?你们开模特儿经纪公司啊!唉,看来中年危机蛮严重的!”

模特儿经纪公司?那也是我们向往,但达不到的目标。

2007年 7月,我们登记了“若水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Steve和我进行了分工:他是领导人,制定大方向。我是CEO,负责日常营运。

确定了中文名字,开始想英文名字。然后我们邂逅了“Flow”这个美好的词。

“Flow”的美好,在于两个层次:首先,它是“水流”的意思。其次,它是心理学名词。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Mihaly Csikszentmihalyi)曾任芝加哥大学心理系主任,代表作是《心流:终极经验心理学》(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 他说人类最快乐的状态,是融入一个有挑战性也符合个人能力的工作,然后全力以赴、尽情发挥,完全忘却其他事物的存在。他把这种状态,叫“ Flow”。

我们希望在“若水”,每个人都“ Flow”。像替自己的新生女儿命名、买衣服,我们兴奋地设计了公司标识:一个半满半空的水杯。

半满半空的水杯也有两个意境。其一是大家熟悉的“悲观者看到半空,乐观者看到半满”。其二则是提醒我们:这世界有一半的地方,一贫如洗。我们很幸运地在富裕的一半,别忘了为另一半努力。

后来找到办公室后,我们也在门口的墙上,摆了一个半满半空的水杯。提醒我们:永远记得,为匮乏的那半个世界努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