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惊人的相似:摄影师将镜头对准自己(4)

美国艺术家大卫·亨利·布朗(David Henry Brown Jr.,1967 ~ )借助滑稽的模仿去讽刺名人世界的空虚与不安,并对当今社会趋名逐利的现象进行了批判。通过模仿名人的举止神态,布朗设法让自己“变成”他们,为此他不断地与名流人士“合影”。与善于伪装的电影人物“ 瑞普利”(Mr. Ripley) 不同的是,布朗将扮成名人当作一种自我审视,他最终目的是要把自己的伪装拆穿,正如喜剧明星萨莎·拜伦·科恩(SachaBaron Cohen,1971 ~ )告诉观众他所塑造的诸如阿里· G (Ali G)、波拉特(Borat)和布鲁诺(Bruno)等角色都是扮演的一样。

同样体现了自我的流动性却更为严肃的作品当属妮基·李(Nikki S. Lee1970 ~ )的《项目》(Projects,1997 ~ 2000)系列,这组照片探讨了与种族、性、性别有关的身份认同问题。妮基·李混入纽约的不同社会群体,从外貌、服饰和发型上模仿群体中的成员,俨然变成一名非专业的人类学家。作为观者的我们放下怀疑,接受了这些极具表演性的照片,我们不是去关注李与其周围人的不同,而是去关注他们之间微妙的相似之处和她巧妙转换身份的能力。

布朗和李的作品不仅提出了一个自拍领域的重要问题,而且让我们看到摄影师和艺术家在探究“自我”和“他者”的概念上究竟可以走多远。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并非是去评论两者间的关系(尽管这通常是创作一张自拍照的目的所在),而是让“他者”代替的“自我”在长时间内成为“真实”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置换手法可见于安德里安·派普(Adrian Piper,1948 ~ )、苏菲·卡勒(Sophie Calle,1953 ~ )、瑞娅·帕圭 (RiaPacquée,1954 ~ )和曾广智(Tseng Kwong Chi,1950 ~ 1990)等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妮基·李, 《嘻哈项目(1)》(The Hip Hop Project [1],2001)以及埃莉诺·安廷(Eleanor Antin,1935 ~ ),卡塔兹娜·库茨哈(Katarzyna Kozyra,1963 ~ )和林恩·哈什曼·里森(Lynn Hershman Leeson,1941 ~ )等艺术家基于录像或行为表演创作的自拍作品。所有这些艺术家都使用了一个不同身份,去体验只有通过扮演才能获得的一切。

打破陈规

我们把许多作品称为自拍,或从观念上认为它们是自拍,却无法说出确切的原因。的确,人们通常认为出现了摄影师本人的照片就理应算作自拍。这种争论同样可出现在其他艺术创作形式如绘画、雕塑或文学中,但这种自传性或自我审视的命题过于庞大,而无法在这里展开讨论。本书所探讨的当代自拍照片必须要出现艺术家本人的形象,必须对身份认同(既可以是艺术家本人的又可以是更具普遍意义的)进行探究,且必须提供给观者一种具有倾向性的观点或对“自我”进行思考。这并不是说其他照片不属于自拍的范畴,只是除本序言有所提及之外它们并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然而下面的例子打破了陈规并告诉我们自拍照的范围究竟有多么的宽泛。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