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光》仙童半导体公司——硅谷的人才摇篮(1)

仙童半导体公司——硅谷的人才摇篮

离开肖克利还不到一个月,“八叛逆”就在一英里外创建了新公司,讽刺的是,这栋位于山景城的大楼当时还没有电力。半导体行业就像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在贝尔实验室的新发明诞生了10年之后,1957年美国晶体管的生产量已达到了3 000万。当时产品的单价大概是几美元(多年前曾经达到45美元),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它几乎已经是免费的了。晶体管在便携式收音机和助听器中应用十分普遍,而且由于苏联抢先一步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更是推动了将晶体管技术应用于汽车仪表板、手表、玩具,特别是太空项目之中。仙童生产的第一批晶体管被IBM这个大买家买走。IBM后来也成为了罗伯特·诺伊斯和戈登·摩尔的长期客户。

到1958年年底,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收入达到50万美元,对一家新公司来说已是很大的数字了,而且他们开始赢利了。仙童公司在第二年获得了五角大楼的订单,为国防部的民兵型核弹制造晶体管,因为飞弹上也需要电脑,就像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船一样。这意味着晶体管制造商们已经拥有了一个成熟的、有实在需求的、强有力的大市场。仙童此时在硅的生产技术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吉恩?霍尼发明了“平面技术”,也就是将一层氧化物加到半导体上面,继而保护氧化物里面的半导体接触不到灰尘、静电以及其他任何有可能会损坏它的污染物。

但是,就像其他晶体管制造商一样,仙童半导体也面临着生产方面的矛盾。由于客户要求越来越小的产品尺寸,导致工厂几乎无法正常生产。在实验室里研究晶体管是一回事儿,可是当你在那只有千分之一英寸都不到的表面上,附加类似电容器和电阻器这样的电子部件时,可就要错综复杂得多了。生产线上的大部分工人都是女性,她们日复一日地辛勤工作,不是驼着背在看显微镜,就是跪在地上寻找掉落的部件。科学家们后来将这个问题称为“残暴的工作量”。在半导体产业的发展道路上,这个问题要是能够被克服,将是一大跨越,可谓“月球的一小步,人类的一大步”。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