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之光》“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电脑来了(1)

“晶体管之父”肖克利:电脑来了

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后的一年时间里,硅就进入了商业化应用。1954年,通用电气、美国无线电公司、得州仪器以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这样的企业,买进了将近100万个晶体管。1954年圣诞节之前,雷神公司(Raytheon)还推出了用电池供电的口袋式晶体管收音机。当时的价位是49.95美元,这并不便宜,但雷神公司仅在第一年就卖出了10万台,并且还让晶体管进入了零售渠道。一家名为东京通信工业(Tokyo Tsushin Kogyo)的新公司也搭上了运行晶体管的列车,这家公司后来将名字改成索尼(Sony),并且称霸于收音机和电视机市场。这一切都只是刚刚拉开序幕而已。晶体管后来成为数码时代的基石以及电子产品的标准部件。世界上已存的30万亿个晶体管不仅带来了摇滚吉他和航天飞机,也带来了地球上的每一台电脑。

20世纪很少有如此重大的科学成就。用硅制成的晶体管日后还促成了许多公司的诞生,比如苹果、英特尔、甲骨文、网景、雅虎以及一家离硅谷很远、名为微软的公司。比尔?盖茨有一次难得谦虚地说:“如果能够穿越时空,我第一个要去的地方就是1947年12月的贝尔实验室。”直到晶体管发明6个月之后,公众才得知这件事,而且也只知皮毛不知精髓。在1948年6月30日曼哈顿的大型新闻发布会上,贝尔实验室才公布了这项发明。实验室的研究主管拉尔夫?布朗(Ralph Brown)将它描述为“那个很小很小的东西”。布朗接着慢条斯理地说:“我们称它为晶体管,因为它是可以让电子信号在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穿梭时被放大的电阻器或半导体设备,但它没有真空吸尘器、灯丝或玻璃管,它完全是用无温度、实心的物质构成的。”现场的记者们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但福雷斯特看得就清楚多了,因为他用了42年还没研究透彻,直到今天才如梦初醒。在被邀请去贝尔实验室园区参观晶体管的演示时,他遗憾地拒绝了,因为他无法面对“42岁孩子的突然觉醒”。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