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的偏见》别和总统一起打野鸭(5)

我们常常在浪费宝贵的时间。研究显示,想太多会导致次优判断。在某一次研究活动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从为数不多的艺术海报里挑选一张带回家。其中一组参与者必须写下喜欢或者不喜欢海报的原因,然后才能作决定;另一组参与者必须速断速决。当几周后再次询问这些人时,快速作出决断的人比那些优柔寡断、反复掂量的参与者更满意自己的选择。

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三思之后的选择反而更差?有意识地评估选项让人关注了海报的某些重点,但却不得不舍弃其他方面。最看重的特征,也最容易用言语形容。“这张海报的颜色和我的家具很配。”一位参与者解释道。其他因素,比如对海报的情绪反应就不易靠自省或言语察觉,因此,我们也更可能在深思熟虑后忽略这些因素。参与者把海报拿回家后,那些原本毫不在意的因素却变成最重要了。

虽然大家普遍认为三思而后行可以作出最优选择,但是这么做也可能导致错误的信息。无论选择公寓还是彩色软糖,深思熟虑都会阻碍我们获得满足感。因为理性思考只能让人获取部分数据。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地尝试,一些心理和感情的变化过程都可能被藏匿起来。

乐观偏见是认知错觉。我们通常对其视而不见,正如对待视错觉和优势错觉时一样,除非铁证如山;又如同对选择盲视的盲视或者内省错觉,我们不相信自己会被欺骗。是的,或许我们的同事或某个其他国家的人会乐观得不切实际,但我们不会,欧洲人或者中东人、纽约人;律师、记者、学者等也不会(这下你明白了这种错觉是多么强大)。大多数人觉得自己对未来的想法十分客观——虽然我们对未来的期待或许相对乐观,但那也是因为觉得未来应该会变得不错。

乐观偏见是我们的“卫兵”,负责让我们的大脑放松,保证身体健康。乐观偏见带领我们前进,而不是把我们逼上最近的高楼楼顶。好吧,你可能会说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还要打破这个美梦?问得好。可是,回想一下撒切尔视错觉的脸孔(图1–2)或者深浅错觉(图1–1)吧,你完全承认这些都是错觉,但仍然心甘情愿地上当。每一次都是如此,无一例外。

乐观偏见也是同样的道理。看完我举出的证据,或许你会承认这种偏差。有时候,这样的知识甚至能改变你的行为,正如了解眩晕的重要机制后,飞行员就能够安全地驾驶飞机抵达目的地。然而,杯子可能仍旧是半满的,你还是会乐观地看待一切。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