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姿多彩》壮族(2)

在古代壮族苍梧部活动区域的古黔中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人类在15000年前用来作陶器“垫布”的植物纤维编织纹,不管这植物纤维编织纹是如何地简陋、粗糙和幼稚,它却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人类第一件手工纺织品的印迹。

壮族饮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多食三餐。蔬菜很丰富,也喜吃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过去壮族妇女有嚼槟榔(也称吃蒌)的习俗。结婚送聘礼时,榔槟是必须赠送的礼物。壮族基本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猪肉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但是,壮族是稻作民族,十分爱护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专门的“敬蛙仪”,所以壮族地区严禁捕杀青蛙,也不吃蛙肉。壮族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壮族嗜酒,自家都会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品,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山区的壮族多沿水而居,村寨依山傍水,居民住“干栏”(又称“麻栏”、吊楼),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接近市镇的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T”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也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壮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严格遵循本民族同姓不婚的原则。男女婚前恋爱自由,但婚姻基本上是父母包办,妇女社会地位低下,古时壮族娶妻称“奥梅”(意为买老婆),离婚称“哈梅”(意即嫁老婆)。其婚礼仪式受汉族影响,基本相同。婚后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现在有些地区还保持这种习俗。

壮族丧葬普遍实行棺木土葬,丧礼中有浴尸的习俗。整个丧礼过程中要唱丧歌,表达哀悼并颂扬死者生前美德。另外,壮族有二次葬的传统。一般在葬后三年揭棺,捡取骸骨放入陶缸内,称“捡金”,装尸骨的罐子叫金罐,置于岩洞或土洞中,选择吉壤再行安葬。至此,死者才成为祖先神灵而受供奉。对非正常死亡的人,壮族人认为将变成恶鬼,因此必须火葬。

唐宋以后,佛教、道教传入壮族地区。近代以来,又传入基督教、天主教,但影响不大。壮族本民族的传统宗教是摩教(壮族巫教),摩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的色彩,特别是与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