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智慧》变革与创新的时代(2)

研究中国人口史的学者一般认为,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总人口数变化不大,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速增长时期,战国时的总人口至少达到了此前的三倍。这无疑是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转变带来的直接后果,而人口规模的扩大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口密度的上升,聚落规模的扩大,正是战国时代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进行体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使各国君主手中积聚起越来越多的财富,使国家的实力大为增强,因而为统一而进行的战争也就变得规模越来越大,也越来越残酷。战争成为关乎国家兴衰存亡的大事,对战争的理论与技术进行研究,自然也就成为摆在思想界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再次,教育模式的变革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春秋以前,“学在官府”,就是说,教育属于政府垄断的行业,只有贵族子弟才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贵族阶层特权的一种。春秋时代,传统贵族阶层对社会的控制力在下降,其特权也在逐步萎缩,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变革内容就是,开始出现私人办学的现象,由此导致教育向社会各个阶层开放。

传统上认为,孔子是兴办私学的第一人。事实上,这可能是春秋末期一种新兴起的社会现象,当时应该存在过许多像孔子这样私人办学授徒的人,只不过孔子是最早见于记载的,也是在后代最有影响的一位而已。

私学的出现,导致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这就是“士”。

贵族垄断教育,政府重要职位采取世袭制的时代,受教育者都具有贵族的身份,或者说血统,在接受教育之后,也就成为从政者。普通民众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就像他们也绝不会有从政的机会一样。受过教育的人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是完全分隔开来的两个不同的社会阶层。

可是在私学兴起以后,出现了一个不是出身于贵族的受教育者阶层。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阶层的出现,为希望加强君主集权、打破官员世袭体制的各国君主,提供了在贵族之外选拔官员的可能。

事实上,这个新的受教育者阶层也因此具有了从政的机会。这个阶层在当时被称为“士”。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