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无法和谐的开始
一、非杀了他不可
1912年毫无疑问是世界的中国年。
这一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诞生,中国自此步入了完全意义上的共和时代。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以新奇的目光关注这个曾经垂朽的老大帝国;中国人自己,更是在翘首盼望着未来的各种美好景象。
但梦想有时毕竟无法照进现实。时隔半月,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武昌又响起了刺耳的枪声,一群又一群暴动士兵冲出营房,他们一路鸣枪,一路高喊“打倒孙武”、“驱逐民贼”、“改良政治”的口号,分路向军务部和军务部长孙武家扑去。
参加暴动的士兵人数不下万人。事后调查发现,他们来自不同的部队,其中近卫军两千人、“将校团”三千人、“毕血会”一千八百人、学生军两千人,教导团、义勇团等也有不少士兵参与。
当晚,参与者臂缠“群英会”的白布袖章,分头出动,一齐涌向街头。与半年前的武昌首义相比,这次的行动并没有遇到任何像样的抵抗,暴动士兵很快包围了都督府、军务部等要害部门并迅速控制了全城。
由于与事者动机不一,成分复杂,暴动很快变成了一场骚乱,乱兵们四处放枪,大肆抢劫。夜色遮蔽之下,革命军第二镇统制、文学社重要成员张廷辅在骚乱中被乱兵射杀。被“千夫所指”的事主孙武侥幸逃到了汉口,其家小则被暴动士兵全部扣押。
或因为如此,历史上并没有把这次行动抬高为“二次革命”,而只是将之轻描淡写地称为“群英会事件”,因为它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场并不光彩的兵变。读者或许会问:“群英会事件”系谁人导演?它的答案是黄申芗--孙武之前的革命同志兼好友。
兄弟阋于墙,何至于此,其中必有不可为外人道的隐情。这事说来话长,得从武昌起义后革命队伍内部的权力分配说起。
武昌首义之初,孙武本已被革命党内定为革命胜利后的湖北都督。可是那场催发革命的自制炸弹误爆事件让他彻底与都督这个职位无缘。不过这也无妨,身为湖北省内少有的几个“骨灰级”革命元老之一,革命成功后,他仍顺利地获取了湖北军政府军务部长的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