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的悖论》选择工作方式(1)

纵观美国历史,最让人自豪的莫过于它的社会流动性。大约 2/3的美国高中毕业生能够考上大学,而拥有大学学位就拥有了众多的工作机会。如今美国人可以选择的工作,既不会受到他父母之前的工作限制,也不会受其出生地有限的工作机会的限制。当然,工作机会或前景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家庭经济状况以及国家经济发展趋势都会对人产生诸多限制,但也不像过去那么多了。

选择好职业之后,人们还会面临新的选择。通信科技革命为工作赋予了更大的弹性,让人们的工作地点和时间更自由。即便公司不乐见员工在家里工作,也不得不慢慢接受这种更高效的方式,从而减少对员工的干扰和监督。

而一旦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工作,每一天的每一分钟就都要面对艰难的选择:究竟是工作呢还是不工作呢?睡觉前要不要查看邮箱呢?度假的时候要不要带电脑呢?在餐厅等位时,要不要把办公室的语音信箱转到手机上,以便查收一下信息呢?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天 24小时处于工作状态已经毫无难度了。而在这种情况下,工作与否就变成了每小时甚至每分钟都要做的决定。

选择哪家公司呢?问题又来了,我们几乎每天都得面对这个问题。大多数 32岁的美国人都曾在 9家公司供职。几年前《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 S. News and World Report)一篇关于劳动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的文章介绍说,仅 1999年就有 1 700万美国人自愿离职寻求新的就业机会。人们换工作可能是因为想提高工资水平,寻找更好的发展机会,想换个城市居住,或者是因为目前的工作太无聊了。

确实,现在的人换工作实在太稀松平常了,如果一个人为同一个老板工作了 5年,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匪夷所思。人们不会认为他忠诚,而是认为他没有抱负和野心,这种观点至少在年景好、工作机会多的时候是成立的。不过在经济困难的时候,就好像现在,人们换工作的频率肯定比 1999年低很多,但是人们也还在寻找各种交辞职信的机会。

应该什么时候换工作呢?答案似乎是从你做现在这份工作的第一天开始。想一想这对于我们这些决策者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我应该去哪儿工作啊”“我适合做什么”这种问题永远都没法回避,一直盘旋在你脑子里。什么都确定不下来,寻找更新更好工作机会的雷达永远处于探测状态。微软的广告词“今天你想去哪儿”可不是问你想浏览什么网页,而是问你想干什么工作。

这种职业流动性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机遇。人们可以经常搬家、换老板,甚至改变自己的职业,为更多的挑战和选择打开了一扇大门。不过它也让我们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每天都要收集信息和做决定。人们永远都放松不下来,无法享受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因为他们要为下一个将要到来的好机会时刻准备着。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