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建议中国政府派陈光甫赴美谈判贷款问题。中国政府接受了这个建议,果然一举成功。在这一阶段,笔者阅读过的有关争取美国援助的记录,都没有提及宋美龄。
珍珠港事件以后,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时它的对华政策有所调整。
首先是极力扶持中国。1942年元旦白宫对中国驻美大使胡适说:“可告知蒋先生,我们欢迎中国为四强(美、英、苏、中)之一。”同年10月10日,民国国庆,英美两国都发表声明放弃根据不平等条约取得的在华特权(英国有所保留,不放弃香港、九龙)。与此同时,决定给中国提供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提供大量租借物资;加大对陈纳德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支持力度;帮助整编中国陆军,使之成为现代化的美式装备师;应蒋介石的要求,推荐拉铁摩尔为蒋的政治顾问;捧蒋介石为盟军中国战区总司令,任命史迪威为中国战区参谋长和在华美军司令;如此等等。
另一方面,美国又对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的独裁专制和腐败非常不满,相应地采取了好些比较强硬的措施。例如,给英国和苏联等国的租借物资,受援国都可自主支配,唯独给中国的由美国政府的代表史迪威控制。又如直截了当要求中国军队打破派系和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甚至要求蒋介石交出中国军队的指挥权,由史迪威统一指挥和整编,使之真正成为战胜日本的主力。
美国这些政策和措施后面,是它的宏大的战略安排。在当前,它把中国视为在亚洲的最主要盟国,是战胜日本的主要同盟军。战后则希望中国继续充当主要盟国,扶持中国成为亚洲民主、自由的支柱。1941年2月罗斯福的代表居里到重庆考察,他在给总统的报告中写道:“中国现正处于十字路口。它可以发展为一个军事独裁国家,也可以发展为一个真正民主的国家。如果我们明智地发挥我们的影响,我们就可以通过发动政治、社会和经济的改革朝着后一方向发展……”①[①陶文钊:《中美关系史》,重庆出版社1993年版,第224页。]这些话清晰地表达了美国的战略意图。
1942—1944年间的蒋介石和史迪威之间的矛盾,实质是贯彻这一战略意图过程中美国式的自由、民主、效率和蒋介石的专制、小集团利益和腐败的矛盾。如果按照国民党的调子,简单地把这一事件看作蒋介石及其政府维护国家独立的斗争,那就有美化蒋介石独裁统治之嫌了。这样的认识也无法理解在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在坚决支持中国收回东北和台湾、澎湖等地的同时,竟建议战后以中国为主,派兵占领日本。不过,美国政府和史迪威过于天真,对改变蒋介石独裁专制统治的复杂性缺乏认识,因而碰了一个大钉子。后来,美国日益清楚蒋介石政府是扶不起来的阿斗,“罗斯福自己说及中国尚在十七世纪,这样的一个社会要出面担当二十世纪的任务必定力不能继”。②[②黄仁宇:《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版,第353页。]政策也就相应作了调整。
宋美龄在中美外交上的活动,不过是这个大框架下的小插曲。无论她多么卖力和能言善辩,也改变不了这个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