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外传奇》破冰之举,拯救蓝婴(25)

1952年5月,在美国胸外科协会的一次学术会议上,吉本说道:“我相信我们即将迎来安全地使用心肺机治疗病人的时代。”说这句话时,吉本其实刚在心肺机下完成了一次心脏手术不久。这句话仿佛体现了吉本刚刚经历一次成功之后的春风得意,但实际上,那是一场噩梦。

1952年2月,吉本的机会来了,一位体重 11 磅的15个月大女婴因巨大房间隔缺损而住院。吉本用人工心肺机做体外循环转流后切开右心房,却未发现房间隔的缺损!惊出一身冷汗的手术团队不得不迅速思考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正当吉本打算做其他部位的探查时,女婴死掉了。后来的尸检结果证明该患儿不存在房间隔缺损,而是巨大的动脉导管未闭——即误诊是导致该患儿死亡的主因,真是“天亡我也,非战之过”。 动脉导管未闭的结扎手术,早在1938年就由波士顿儿童医院的格罗斯成功实施了。这个病例如果不是诊断失误,本可以通过处理未闭合的动脉导管来挽救患儿生命的,这让吉本懊恼不已。

原来,由于这个婴儿体重过小,几次试图进行心脏导管检查均未成功,而其余的证据均提示该患儿是一个房间隔缺损的患者,因此手术切口也选在了右侧开胸(如果是正中劈开胸骨进胸,可以更清楚地探查心脏大血管,也许术中就可以处理动脉导管未闭了)。这次惨痛的教训说明,术前诊断准确性何其重要,手术切口的选择何其重要(现在大部分心脏手术均采用正中切口)!总而言之,体外循环无错,心肺机无错,但呕心沥血了二十年,首战即告折戟沉沙毕竟不是什么好兆头。人体试验不同于爱迪生实验灯泡,败了多少次之后你还可以宣称成功地发现了999种不合适的选择材料。医学试验人命关天,很可能成则封奏九重天,败则贬去潮阳路八千了。

好在这次失败的阴影并没有影响吉本太久,他很快就重振旗鼓,否则也不会三个月后就在学会上预言心肺机时代的到来。

尽管吉本对自己的心肺机仍满怀信心,但第二例手术还是在将近一年后才计划进行。一位十八岁的大学女生患有巨大房间隔缺损,她在手术前半年的时间里已经住院六次,发生了三次心衰。说不定下次什么时候,这个年轻的生命就会画上句号了。她的双亲在详细听取病情,并反复权衡利弊之后,终于下定决心要冒险进行心脏手术了。

1953年5月6日,这是个值得心脏外科发展史大书特书的日子,吉本用人工心肺机转流 26 分钟实现修补成功。这是世界首例临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于术后两个月做心脏导管检查,显示缺损完全修复。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随访中,患者生活质量良好。

二十年辛苦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当丹尼斯得知消息去电话向他表示祝贺时,吉本的兴奋溢于言表,两个寂寞的孤胆英雄真应该为此大醉一番。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