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真相3》第1章 新闻中的“毒”食(8)

从油料品质到提取(或压榨)、精炼到分装的整个过程,控制氧化都是重要的工艺目标。如报道中专家所说,生产过程出问题的可能性大。在工业生产上,原料或者操作条件不一定能够保持严格一致。因此,即使在"同一批次"的产品中,也可能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质量检测"只是抽取一部分样品来检测。如果抽样间隔不能代表"所有的产品",那么也就可能出现一部分"不合格的产品"。合理的工艺流程和抽样设计应该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但是否真能做到,并不是理论上说说那么容易。

对照前面列出的5个因素,可以认为:如果产品真如"出厂检验合格证明"显示的那样,那么变质只能发生在运输保存过程中,也并不令人惊奇。不过,这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考虑到这批油出现在秋冬季节,温度的影响不应该有多大;除非厂家把油长期放在室外,正常的运输储藏中光照的影响不应该如此显著;保存时间,通过超市的进货日期和产品的生产日期应该不难查证。至于油中的氧气与金属含量,如果过高的话也就是生产过程留下的问题了;从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信息,我们无法确认或者排除任何一种可能。如果从生产分销的正常过程来看,"长期暴晒"发生的可能性确实没有"生产环节出问题"的可能性大。进一步的调查,可以做到两点:检测其他超市或者厂家库存的同一批次产品;追踪这批产品的生产日期,以及从出厂到超市的运输保存过程。这不见得一定能够找到原因,但应该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

厂家需要担责吗?

如果进一步调查显示其他超市或者厂家库存的同批次产品没有问题,而相关超市在运输保存过程中确实存在长期暴晒或者高温储存的环节,那么他们的确就有比较大的责任。如此说来,厂家是不是就没有责任了呢?

作为生产者,厂家在提供产品的时候除了要提供产品检验报告外,还应该提供如何保存和运输产品的指导。如果超市遵循了这些指导,并且产品在保质期内发生了变质,就说明厂家的产品稳定性不足以支持其所宣称的保质期。产品变质的责任依然要由厂家承担。如果厂家没有提供这样的指导,就是默认在通常的处理条件下能够达到相应的保质期。只要超市没有对产品做极为出格的处理(比如夏天置于室外保存,或者容器破损等),就不需要承担"保管不善"的责任。

如果厂家提供了运输和保存指导,但是超市没有遵守,变质的责任才会由超市承担。比如厂家要求"不超过××温度保存",而超市仓库的温度长期超过;或者要求"到货后立即入库",而超市却长时间放在室外。

在生产流程中,植物油可能因为原料或者流程的不稳定而导致一些指标不合格。如果成品检测频率不足以覆盖这样的"波动",就有可能让不合格产品逃过检测而上市。在运输与储存过程中,也有可能因为油的氧化而导致烟点降低与颜色变化。从新闻报道的内容,无法判断问题出在哪一环节。此外,颜色和烟点确实不是食品安全项目,它们的不合格是不符合产品质量的承诺,其实质是降低了油的等级,但不至于危害健康。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