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等的世界》一纸空文——京都议定书

早在十七世纪,整个岛国境内,便只剩昔日森林毁灭后的一些残枝余烬。如今,大火在海洋的另一端燃起,巴西这片广袤土地被人们以法语中的“木炭”命名,是有其道理的。

—— W.G. 泽巴尔德《土星之环》

全球性的不均衡现象可能引起暴力冲突和战争,而气候变化不仅使现存的不均衡现象更为严重,而且使那些与气候变化本无因果关系的环境变化问题也变得更加严重。现在媒体的讨论总让人觉得,人们直到最近才面临一个日益危及人类生存的严峻的环境问题。虽然环境保护运动已经有超过三十年的历史了,追溯其先驱,要始于浪漫派,但环保的老话题——海洋污染、土壤污染、物种消减、热带雨林的破坏、河流枯竭和内陆湖泊的消失——现在根本不受重视,也许只有核能问题是个例外——但就算对于核能的讨论,其热度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已经无法相比了。以上现象非常令人困惑,因为,人们为了获得能源而开采原油和煤矿,这不仅是老环境问题的根源,也是那些看似“新”的问题的根源。

2012年,京都议定书失效,而许多受限制国家实际并未达到该议定书中所规定的减排目标。许多公众并未注意这一事实,只是一味强调几个大国政府采取的不合作态度,与之同时又大力肯定那些达到标准的国家所采取的整治措施。

环境保护运动的所有传统话题—公路建设和城市化导致的占用土地、个人交通工具的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持续增长、海洋污染、在污染尤其严重地区,例如咸海周边地区的新生儿畸形现象等等—所有这些已经存在的问题,由于全球化的进程而日益加剧,却似乎仍然引不起人们的日常性关注。我在本书中并不是要专题陈述那些环境领域内叫人头疼的发展错误,我是要指出,美国一些州,比如加州——或者像德、奥这样的欧洲国家,即使在环保方面领先,其取得的成果也只是在当地有意义,却丝毫改变不了全球性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总趋势。

在过去的三十年得到最大改变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于问题的意识。于是,人们不禁要问,就像面对现在的气候变暖一样,假如环境问题也如此难以解决,人们改变行动的紧迫性又有多大呢?假如问题的可操控性很低,就会给行动者的心理造成困难。假如在结果令人怀疑的条件下,人们依然必须改变自己的行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会很低。此外,我们还面临着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根据所有的预测,到本世纪中叶,世界人口将增至九十亿左右 ,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口将需求越来越稀少的资源。面对随之而来的问题,就像现在面对全球的不均衡和不公正一样,人们将无计可施。

从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不可逆转的资源滥采、对生存空间的持续破坏,到人口的增长,都是社会问题——和所有环境保护问题一样,它们都是社会问题,它们涉及的是人类的生存条件,也只有人类才能意识到这些问题。河流、湖泊、海洋和热带雨林、热带草原里的生物种类在减少,这并非是一个大自然的问题,因为大自然根本不介意自己的世界里是否存在北极熊、大猩猩、水母或绿藻。动植物对于自己生存环境的消失没有意识,它们只是灭绝。由于人类是不仅对过去、而且对未来具有意识的唯一生物,环保问题才会被地球上幸存的人类作为一个问题来对待。也正因此,才存在着这个微渺的希望——人类通过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认识,会进一步思考什么事在未来不可以再做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