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2.1.从“九一八”事变到“七七”抗战期间(1931-1937)(6)

第二、这阶段新闻纪录片较早期有较大发展。有些影片已经不限于一人、一事、一个消息的新闻报道,而是出现了内容较宽广,包括的时间较长、篇幅也较大的综合性纪录片,这些影片对广泛的材料进行综合的艺术处理,因此,有一定的思想性、艺术性。这说明新闻纪录片较前成熟了一步。但在这个时期还没有专职的新闻纪录片摄制人员,都是拍摄故事片的导演、摄影兼拍新闻纪录片。也没有新闻纪录片的理论研究,自然就用故事片的表现方法和拍摄方法来拍摄新闻纪录片。最主要的是重拍和搬演。这从 20年代王元龙兄弟拍摄《北伐完成记》已见端倪,到《上海之战》更为明显。《上海之战》的导演程步高在《影坛忆旧》中回忆拍摄“一·二八”战事的情况时称:这个影片主要是“真人真事重现在银幕上”。他说在拍摄许多现场材料后,对于两军交战的激烈场面实际上无法拍到,因此他们越过战线之后,组织拍摄一场两军对小桥的争夺战,一部我军扮演日军,经过双方激烈争夺后,小桥得而复失,来回攻战两三次,重现了那场争夺战的猛烈。程步高的这种真人真事重现的拍摄方法,既是拍摄方法问题,又反映一种美学观点。这种“重现”,其实是作者对新闻纪录影片从艺术上要求其有情节、有人物、有气氛,要求影片艺术表现的完整性,而用组织拍摄的方法重现了那场小桥争夺战。

这个阶段尚有一些影片公司拍摄反映风光、体育、社会新闻等方面的影片,丰富着新闻纪录片的题材。如《全国运动会》、《神秘的西藏》、《海京伯大马戏》等。还有联华影片公司拍摄的《鲁迅先生逝世》、《阮玲玉逝世》新闻等又保存了有价值的形象资料。

南京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与《农人之春》

值得介绍的是南京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既培养人才又摄制影片。金陵大学推行电化教育始于 1930年,自制影片始于 1934年,摄制 16毫米影片,作非营业性映出,所拍影片多为与业务单位合作摄制。1936年成立金陵大学理学院教育电影部,培养电化教育人才与摄制新闻、教育影片。影片内容多为地理风光、国防常识、自然科学、工业生产、农事等。多数影片由该部教授孙明经拍摄。例如 1937年春夏,孙明经自南京经江苏、山东、河北到北平,又随西北考察团远去山西、察哈尔、绥远,沿途拍摄影片。拍摄有苏北盐场、中兴煤矿、连云港、滦州影戏、北平图书馆、八达岭长城、大同云冈、大黑河昭君墓、国民军操练、公路水利建设、磴口民生区、五原河套地区、军队屯垦等等数十部影片,抗日战争时期还曾在西北地区拍摄过一些同类性质的影片。该部并陆续培养一些电影技术人才。金陵大学的电化教育部一直保持到新中国建立后院系调整时并入北京电影学校。孙明经也在北京电影学校(后为北京电影学院)任摄影系教授。

有一部值得一提的影片《农人之春》,影片由金陵大学理学院和农学院编辑,中央电影摄影场(简称“中电”)拍摄,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监制。1935年出品。影片记录江南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情景,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江南农村风光,春耕时农人脚踏水车,折背插秧,从事繁重的农事劳作。第二部分,黄昏,农人归家,牧童于夕阳西下时的归途中,横骑牛背、吹起牧笛,在如画风景中悠然自得。第三部分表现农家生活,一家老小团聚于农舍中,享受天伦之乐。这部影片曾参加 1935年春在布鲁塞尔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在由比利时主办、22国参加的国际农村影片竞赛中获三等奖。这是中国纪录片第一次在国际影赛中获奖。

1931-1937年间约有 20多个影片公司摄制了新闻片、纪录片 200多部,其中有些篇幅较大,可单独上映的节目,是以前所未有的。新闻纪录电影面临一个向前发展的时期。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