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列举了一长串对反,包括长短、高下、音声、前后、有用无用、有无、善恶、昭昭若昏、察察闷闷、枉直、洼盈、敝新、重轻、静躁、雄雌、白黑、热冷、强羸、翕张、废兴、夺与、弱强、成缺、巧拙、辩讷、为无为、事无事、大小、多少、难易(第二、六、十一、二十、二十二、二十六、二十八、二十九、三十六、四十三、四十五、六十三章)。它提醒我们,这些矛盾对子的两方面都要注意到。每一对子的讨论都包含了对世俗准则和价值(强、力、巧)的颠覆,但同时又没有绝然舍弃。相对的两面常常保持微妙的平衡,比如“知其雄,守其雌”(第二十八章)。任何一面都有自己的意义,同时又为对反面所限: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In order to contract,it is necessary first to expand.
In order to weaken,it is necessary first to strengthen.
In order to destroy,it is necessary first to promote.
In order to grasp,it is necessary first to give.
This is called subtle light.
The weak and the tender overcome the hard and the strong.(Chan 1963b:164)
两极之间有一种流变:先翕,再张,然后又回到翕。矛盾对子的对反面之间如何互动,这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参见第七、二十二、二十六、三十六、四十、四十一、四十五、五十八、六十三、六十六章)。这种互动可以描述为往复摆动,荡秋千,轮转或者一兴一衰的轮回。“反(返)”(如第四十章)也是理解道家相反相成思想的重要概念:
返是对反面的对反:它是对反面用力过度所导致的结果。(Cheng 1997:216)
由此看来,要界定对反关系中的任何一方,理解它的对立面不无裨益。换言之,对照揭示一个概念或事物的独特品性。例如,把“冷”跟它的对反面--除“热”之外,还有程度各异的“冰冷”、“温暖”、“滚烫”--对照起来理解,那它的意义就明确多了。联系一方的对反面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它的意义,这一论断很有意思。通常认为,一事物借助相同者而非相反者得到强化。不妨想想一个人的高度:一般认为,一个人越高越显眼。按照道家的对反思想,高个子跟矮个子站在一起才显得高。葛瑞汉论述《道德经》中的“反(返)”,即强调对反两面都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