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经济学人》要制定出一套“巨无霸指标”来衡量世界各国的物价水平,因为麦当劳的确是全球化的象征,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并且每个国家的味道都一样。对游客、移民和留学生而言,麦当劳是陌生环境中唯一一个不陌生的地方。只要走进去,他就不用再担心自己看不懂餐牌,也不必害怕自己的举止冒犯当地人的礼仪习惯。就像在老家的时候一样,他站在柜台前面排队,轮到自己便用最简单的英文甚或手指去点菜,然后自己拿着盘子选一张桌子坐下,在完全标准化的座位上吃标准化的食物。这就是麦当劳五十多年来最成功的地方了。食物是一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常常和家庭、文化与民族捆绑在一起;而麦当劳作为一个外来的异质元素,竟然成功打进这个核心,让全世界好几代人把它当成自己的“家”,当成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终于,我今年又开始光顾麦当劳了。为了让自己的良心好过一点,我告诉自己:麦当劳也许是弹性雇佣制度的始创者,但这已经是资本主义不可抵挡的大势了;而且除了麦当劳,还有谁会对学历不高经验不多的年轻人大开方便之门呢?我又告诉自己:在反全球化运动的声势之下,麦当劳已经开始改变,多了环保包装,少了有违健康的食材,同时尽量放低身段。我给自己最主要的借口是去观察,看看身边的人如何生活,不要把自己搞得太愤怒太疏离。
然后我看见它是许多学生温习功课的好去处,比起严肃的图书馆,它气氛轻松,饮食无忌。它是“夜青”的休息中心,比起街头的冒险与家庭的压抑,它既安稳又开放。更令我吃惊的是清早那一群老人,他们坐在里头悠然自得地翻看免费报纸,咖啡可以不断续杯。也许他们在家里是孤独的,于是这个地方的人气能使他们感到自己依然是社会的一分子。
难怪香港人会为麦当劳取出一个“老麦”的亲切绰号,这是其他快餐店做不到的。假如“老麦”真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象征,我们就不能不承认这个象征所代表的一切已经构成了日常生活的现实,你无所逃于天地间。在这“家”的幻影之中,寻找出口就和电影Matrix里的人类试图反抗一样难。
20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