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汾阳县城非常小,上学或者放学的时候,贾樟柯他们都要骑自行车经过长途汽车站,只要看到长途汽车站有南方打扮的人,一般是江浙、温州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山西还没有流行男人爆炸的那种鬈发,南方人是那样打扮,拎一个黑皮箱,从车站里面出来,一看就知道有新片子来了,他们有地下的交易渠道,他想应该是走私进来的,黑箱子里面装着录像带。到了晚上去录像馆的时候,果然就看到了新片子,这样的状态基本上从初一延续到高三,整整持续了六年。这时,贾樟柯最喜欢看武打片、黑帮片,并记住了一个名字——吴宇森:“只要有他的名字,电影就好看!那是我少年时代的巨大烙印。”
看完这些录像片,不期然地受到影响,对此,贾樟柯记忆犹新:“我们都是不良港产录像片的‘受害者’。当时,我一看就非常激动,比如说看了吴宇森以前的《英雄本色》,也有胡金铨的、张彻的电影,到后来徐克的电影也都看过,特别完整。只要看到非常激动的电影,一出录像馆在马路上就找同龄人,肩膀一撞,非要打架。那个时候也是武术热,很多男孩子跟我一样都拜师学艺,我学了一年武术,那时候最大的理想就是学一身武艺,总幻想能够飞檐走壁。但是武术是需要从扎马步、踢腿开始练起的,练了快一年就烦了,说怎么还没有武艺啊?!就不练了,想起来挺荒诞。”
贾樟柯的家乡汾阳是一个崇尚武术的地方,一直以来都有很多人练杨氏太极拳和形意拳,武术与行侠仗义也自然成了男孩子们的浪漫梦想。在《少林寺》风靡一时的年代,贾樟柯也会练两下子。他说:“当时那个电影我也是看了七八回。我们班上还有同学都理了光头,几个小孩坐车到了太原,打算去河南少林寺。”
情况就是这样,他们有时看完录像就找茬打架,不管打赢打不赢都打。没有任何的理由、原因,看了以后就是热血沸腾,那里面暴力的因子比较活跃。后来他在《站台》里拍过一个情节,两个小伙子从录像馆出来了,两人碰面一对眼,这人说,你为什么看我?那个人就说,你不看我怎么知道我看你?!另外一个人说,因为我看你觉得你长得不好看。于是,两个人就打起来了。这是发生在他身上的真实战斗故事……贾樟柯下面的对话,反映了当时的真实情形。
“打过很多架,各种战役。”
“打架时你的角色是什么?”
“打群架时,给大孩子捡石头。”
江湖上讲义气,当然要结拜,贾樟柯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一共结拜过三次,磕头烧香,很专业的样子。贾樟柯在里面排行老二。“这个角色很有意思,说了不算,但老大说了什么还得去干。”后来被老师发现了,起因是老八家里晾咸菜,弟兄们一人拿了一块,老师见了很奇怪:为什么这几个捣蛋的家伙同时在啃同一种特征如此明显的咸菜而别的同学没有?问学生,学生说“他们是弟兄”。于是一天上课,老师没有讲课,而是突然叫道:老大、老二起来!弟兄集团就此破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