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浪潮》多点触控(1)

我记得曾经怂恿某人:“你应该将你的应用放在iPad上,因为它简单得连3岁小孩都会用,根本不用任何培训。”

“好吧!”他答道,“可以说,它那么简单以至于我的猫都会用。”

当然,他的猫并不是真的在用这个设备收发邮件或者玩美国版开心农场,它不过是拿屏幕当玩具玩。(尽管这个事实可以提示研究人员开发猫喜欢的应用,也许开发一个可以让猫出门的应用也不错。)但是重点在于,如果连动物都可以操控用户界面,那简直太不同凡响了。

界面是关键。如果它很难用,速度慢,或者烦琐,人们就会对它敬而远之。很少有人会选择使用难用的电脑,即使必须用也会尽量少用,而且不会充分使用。但是,当界面让人感觉愉悦时,它会吸引人们,而且人们会深度使用它的功能。

于是,早期移动电脑的生产商面临一个问题:他们不能将个人电脑界面直接移到掌上的小屏幕上。鼠标没办法用,因为它需要一个平面,甚至触笔也很不方便,因为这样的话用户不得不携带和使用第二件物品。显然,小屏幕需要大创新。

1971年,物理学家山姆·赫斯特试图寻找一种更快的方式,可以将大量的光谱读数录入电脑。他发明了早期的触摸感应器,而且1973年他研制出了一个更精密的设备、一个未来大家都会知道的设备。他将两个表面靠得很近,那样当他推动其中一个并产生压力时,它就会触碰到另一个,而且它们之间会产生电流。这个压力就是一个信号:信息输入。

这就是今天自动柜员机的原理,也是投票机、机场办理乘机手续的柜台和博物馆信息查询站的原理。惠普公司在1983年最早发布了商用触摸屏幕电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