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心理学2》冲动的小石(1)

小奇的低期望和小佳的低价值感都是拖延的要素之一,而造成小石拖延的理由才是拖延的核心所在。小石需要订一间酒店,但是他在截止日期到来之前找不到动机去做这件事,使他在每次想要行动的时候都会分心去做别的。当他终于去做了时,才明白应该早点儿动手,他因下手太晚而饱受折磨。

同样的,如果你也拖拖拉拉,你就会觉得小石肯定是你兄弟。你也承认“事情变得一团糟”是因为“我开始一项任务之前会先做点儿暂时轻松的事”,或者,“我选择小一点儿但可以立即得到的快乐,而不是大一点儿但还要等一会儿才能得到的快乐”。影响你决策的最大因素并不是它可能或确定带来的好处,而是时间。你更看重那些可以很快实现的回报,远远胜过那些需要你等待的:很简单,因为你冲动。

我在上一章说过,冲动和拖延之间的联系已被科学研究证实。基于数十项涉及数千名被试的研究表明,冲动以及人格特质中的责任感低、自控能力低和容易分心,都是拖延的核心所在。我自己的研究收集了两万多名被试的人格档案,借此可以仔细分析一下。我得到了确凿的证据,在这些人格特质之中,冲动与拖延的联系最为密切。

其实,如果对冲动的各方面做一番仔细观察,你就一点儿都不会觉得诧异了:强烈的欲望,缺乏谨慎与保守的态度,以及无法对事情做出全盘预测。尽管这些特质在“为什么我们会拖延”这个问题上扮演的角色有所不同,但其中最后一条几乎可以和拖延画上等号了:“无法对事情做出全盘预测”的人会同意这种说法——“我无法安排做事的节奏,让自己按时完成任务。”那些做事不经大脑的人,那些无法控制情绪的人,那些任由冲动做事的人,都是拖延的人。

时间本身也可能增加了冲动和拖延之间的联系。我们更倾向于抽象的,也就是用更宽泛、更模糊的语言来理解明天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操心的事。不过,当我们看待今天的目标和任务时则会很具体,也就是说会有更多的细节,例如,对象、内容、地点以及时间等。以抽象语言描绘的行动或目标(例如“取得自我进步”),就不如用具体语言描绘的目标(例如“读这本书”)更容易让人立刻着手去做。同理,“锻炼身体”这个宽泛的目标就不像“跑一个小时步”的动机强烈。“获得晋升”比“写这个报告”这样的眼前目标难于付诸实践多了。由于我们一直喜欢用抽象的语言来构建长期目标,因此我们更容易延迟不做,直到它们变成了短期目标才开始具体地思考。

有心理学家最近专门就此进行了一项科学研究,但对此的研究其实由来已久。大卫·休谟(David Hume)早已在 250多年前在他的著作《人性论》(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中描述过类似的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