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工作造就人格(1)

想好好活,就得好好干,这一点很重要。

工作就是提升心志、磨炼人格的“修行”。这样说并不过分。

大约在十年前,我和一位德国领事对谈时,听到这样的话:

“劳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追求业绩,更在于完善人的内心。”

工作最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工作来磨炼自己的心志、提升自己的人格。就是说,全身心投入当前自己该做的事情中去,聚精会神,精益求精。这样做就是在耕耘自己的心田,可以造就自己深沉厚重的人格。

“工作造就人格”,就是要通过每一天认真踏实的工作,逐步铸成自己独立的、优秀的人格。这样的事例,从古至今,从东方到西方,不胜枚举。只要翻开伟人们的传记,随处可见。

凡是功成名遂的人毫无例外地,都是不懈努力,历尽艰辛,埋头于自己的事业,才取得了巨大成功。通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在成就伟大功绩的同时, 他们也造就了自己完美的人格。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值得玩味:

在南太平洋新不列颠岛上,有一个未开化部落的村庄,那里的人们都认同“劳动是美德”这一观点。在他们的生活中渗透着一种纯朴的劳动观:“认真劳动能塑造美丽心灵” ,“美好的工作产生于美好的心灵”。在这个村落里,主要的劳动内容是烧荒劳动的意义不仅农业,作物是甘薯。

在那里,根本不存在“工作是苦役” 这样的观念。村民们通过工作追求的目标是:

“工作得到的美的成果”和“人格的陶冶”,就是要把工作做得完美,并由此磨炼自己的人格。村民们互相评论各自田地的整修情况、作物的长势以及泥土的气味,气味好闻的被夸为“丰登”,气味难闻的则被贬为“不毛”。经过这样一番评价,田地耕作得精细的人就会被称为“人格高尚的人”,会受到全村人的尊敬。也就是说,这个村子里的村民是通过劳动的成果——田地是否整齐,作物是否丰收,来判断一个人的人格的。田头工作出色、工作成果显著的人,就被认为是优秀的人,是人格高尚的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