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业余参与所带来的归属感(1)

2007年,克里斯托弗·阿凡尼尔(Christopher Avenir)成了位于多伦多的瑞尔森大学(Ryerson University)工程系的新生。对于像阿凡尼尔一样出生在数字时代、注定会上大学的人来说,融入到媒体环境中只不过是生活在发达世界中的一个副产品罢了。在他5岁的时候,公众已经能够访问互联网了。到他15岁的时候,诸如Friendster、MySpace、facebook之类的社交网站都已经推出了。他还没满20岁时,就进了大学。

在瑞尔森大学的第一个学期,阿凡尼尔修了一门化学导论课程,和所有的学生一样,他发现这门课很难。认识到这点以后,和所有的学生一样,他加入了一个学习小组。到这时为止,他的故事仍平淡无奇,但是由于他的年龄和他所处的时代,世界为他提供了一个新的机会:在线学习小组。阿凡尼尔加入了facebook上一个叫做“地牢/掌握化学答案”(Dungeons/Mastering Chemistry Solution)的小组(地牢是学生们对学校里他们一起学习的那间教室的昵称)。阿凡尼尔是小组的管理员,他负责处理同学们加入小组的请求。最终,他们班有146位同学都成了学习小组成员。

在学期末,化学老师安德鲁·麦克威廉姆斯(Andrew McWilliams)在facebook上发现了这个小组。尽管不能查看内容(因为他不是成员),麦克威廉姆斯还是将阿凡尼尔告到了学校。瑞尔森大学对阿凡尼尔提出学术指控,事实上共有147项指控——一项针对他作为facebook小组的管理员,剩下146项针对他分别允许了146个人加入。这个指控严重到足以将他开除出瑞尔森大学。阿凡尼尔与学校的对峙关系显示出两种根深蒂固却完全对立的观点,这种冲突在任何一个大学里都存在。瑞尔森大学的立场很简单:使用facebook是错误的,因为个人的学业任务不应该被拿来分享。科技学院院长詹姆斯·诺里(James Norrie)说:“我们是瑞尔森大学的卢德分子19世纪初,在英国手工业工人中参加捣毁机器运动的人,被称做“卢德分子”,这个词来源于英国累斯特郡一位叫奈德·卢德的人,他在1779年前后捣毁了两台织袜机。后来“卢德分子”用以泛指那些反对机械化、自动化,或阻碍技术进步的人。——译者注吗?当然不是。但是学术不端准则里说过,如果本应该是个人完成的任务,而学生却在一起完成,就叫作弊,不管他们用的是facebook,还是传真机或油印机。”

阿凡尼尔的立场则截然不同。对于他来讲,facebook只不过是校园的延伸。如果学习小组真的在一个叫做地牢的房间做化学作业,那在学校里做作业和在网上做作业没有任何区别。阿凡尼尔说:“如果这都算是作弊的话,那么私人补习也是作弊,学校里导师带学生做项目也是作弊。”就算学生都被要求独立完成作业,他们也会互相学习怎么做。从同伴教学,到合作,再到毫不掩饰的作弊,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范围。但是当学生们都聚集在地牢里时,校方就应该相信他们能理解并尊重这些范围的不同之处。从这个角度来看,facebook所承担的所有功能,是一个和地牢作用完全相同的传达思想的空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