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避险:预警未来中国经济44个谜底》怕就怕发病没有预警(2)

我年轻时口无遮拦,说话得罪人,被人家记恨过。但我很快发现,以“这话我爱听”的喜闻乐见为标准,严控自己说真话,并没有什么难度。说白了,装傻充愣,谁不会呀?但正如帕斯卡尔所说:“满嘴甜言蜜语的人,是品德堕落的人。”一个人学会有大不说小,有好不说坏,甚至一步一个谎并不难,对于自己很经济、很安全、性价比很高,但也很堕落,很坑人。比如陈志武说,现在害中国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鼓吹中国模式有多么好,让中国人飘飘然不思改进。

犹太法典说:“疏远赞美、亲近批评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朱子治家格言也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才是大恶。”但是,我常看到罔顾事实,百般狡辩的官员,常遭遇不诚实的聪明人,常碰上“装睡叫不醒”的人。比如发改委官员对于涨油价的解释,是“有益于抑制消费增长”,真让人哭笑不得。刚刚闭幕的两会报告,明明写着“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而政府部门的涨价理由,却是“有益于抑制消费增长”!

相信你也认同,假广告、假账、假政绩,跟假烟、假酒、假药一样,都是一路货。我猜想,全球“诈骗经济,债务经济,造假经济,泡沫经济,贿赂经济、赖账经济”恐怕数国内最烈。为什么?因为许多人不懂得货品即人品,假货只能出自假人。给猪注水的,不懂得那是给自己注了水,人格变了质。迈克尔·杰克逊的《有谁在乎我们》,唱出了对“良心出卖给魔鬼”的愤怒。他抨击社会“见风使舵、投机倒把、人人都变坏了;人面兽心、行尸走肉,人格一钱不值了”,抨击金钱淹没了人性。把赤字透支、超额信贷、债务违约,呆账坏账等扫进地毯底下,假装看不见的,有没有?官员不承认疏漏,商家不承认诈欺,你听多了不认账、不认赃的狡辩,也见多了明知故犯,知错犯错的寡廉鲜耻吧?挖坑设陷阱的促销手法多了去了,口惠而实不至的广告也多了去了。利令智昏的,不仅是商家,见利忘义的,也有官员吧?

欠债还钱,本是个天经地义的事儿;但2011年以来,接二连三的债务违约,被“有好不说坏”地选择性失明了。本来嘛,所谓偿债,短期内,是指现金流能否兜得住利息,能否坚持付息不间断、不拖期、不积欠。长期看,则是指还本不落空、不出缺口、不转移、不衍伸、不变通。但目前各地处理债务违约的办法,像是扫进地毯底下的办法,比如借新还旧、倒账、滚转、展期、重组、债转股,用这类捣糨糊的办法,也即卡尔·沃特贴切地称为“财务戏法”的做法,把债务违约的危机藏匿起来,押后再说。表面上看,问题被熨平烫直了,实际上,隐患被积攒了起来。

又比如,2008年开始保增长,保来保去,增长越保越低。回暖成了假象,二次探底才是真相,对不?2008年开始控物价,控来控去,物价越控越高。2009年、2010年、2011年物价连年大涨,控物价放了空炮,通胀的加剧成了真相,不是吗?习惯了高烧不退就要用药的你,总以为房价下跌是政府调控的功劳,经济退烧也是政府用了退烧药的成果,其实不是。历年的“宏调”多是添柴,很少撤过火。为什么病历上记载的大多是激素疗法?因为政府把防止衰退看的比防止扩张紧要,把防止退烧看的比防止发烧紧要。“宏调”的举措,总是用扩张顶住衰退,用大起扛住大落,就像前边说的,不怕大起,就怕大落。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