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第二章 中国在转折年代(1)

几乎没有人能预测到,一个共产党政府会走向市场经济。但现在中国政府带领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事实已经众所周知。这让人不禁发出疑问,中国政府究竟做了什么,才能够引导这样一个几乎不可思议的转型?

毫无疑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是最合适的寻找答案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于12月18日到22日在北京举行,全会的最后一天,这份公报诞生了。这次会议被视为中国历史的分水岭和后毛泽东时代经济改革的序曲。这份文件虽然回避了毛泽东所犯的错误,但明确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过去所犯的一系列严重错误,也坦率地陈述了经济改革的目标。

《公报》明确了中国共产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迫切要求。这意味着共产党彻底停止对毛泽东的盲从和因此导致的对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的迫害,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正式画上了一个句号。这份《公报》强调“城市人民生活中多年积累下来的一系列问题必须妥善解决”。随着阶级斗争向现代化建设的转变,社会对物质报酬也逐渐接受。毛泽东将革命的狂热作为鼓励工人与农民的主要动力,这种做法被完全抛弃了。相反,这份《公报》对物质激励进行了肯定。“全会指出,城乡人民的生活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改善,必须坚决反对对人民生活中的迫切问题漠不关心的官僚主义态度。” 如果没有这个方向的改变,邓小平那句著名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将成为一句空话。

《公报》同样强调了现存经济体制的一大缺陷,即权力的过度集中,这与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核心观点相一致。《公报》指出:“会议认为,毛泽东同志一九五六年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经验的《论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的基本方针,既是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也是社会政治安定的重要保证,仍然保持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毫不意外,《公报》给出的药方依旧延续着毛泽东的思路。

上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