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塔。多层塔保持中国土生土长多层建筑的许多特点。日本尚有多层木塔屹立至今,中国只保存了此种类型的砖塔。西安附近的香积寺塔,建于公元681年,是最早和最好的例子。那是十三层的方塔,其中十一层保存完好。楼层用叠涩砖檐分划,各层外墙上用浅浮雕显示门洞、窗子之外,尚有简单而精细的浮雕壁柱和额枋,上承大斗。
宋代多八角形塔。墙上的壁柱常被省去。砖檐常由许多斗拱支撑。有些例子,如河北涿县的双塔(约1090年),是在砖塔上忠实地复制出木塔的外貌。
密檐塔。密檐塔似乎是单层塔而上面有多重檐口所形成的变体。外观上看,它有一个很高的主层,其上为密密的多重檐口。公元520年建的河南佛教圣地嵩山嵩岳寺塔,十二边形,十五层,是最早的实例。在唐代,这种塔全采用四方形。最杰出的一例是法王寺塔(约公元750年),也在河南嵩山。
9世纪中有了八角塔,到11世纪以后,这已经成了塔的标准形式。从10世纪到12世纪,在中国北方建造了大量的这种塔,檐下用斗拱装饰。最出名的一个例子是北平的天宁寺塔,建于11世纪,经过多次重修。
喇嘛塔(窣堵坡)。通过印度僧人,中国早就知道印度窣堵坡的原貌,但长期未移植于中国。后来,由于喇嘛教的传播,终于经过西藏来到中国建造,经过很大的变形。西藏喇嘛塔一般做成壶形,立在高高的基座上面。1260年由忽必烈下令建造的北平妙应寺窣堵坡是最好一例。后来它的壶状身躯变得细巧了,塔的颈部尤其如此。这个颈部原先像截了一段的锥形,后来渐渐像烟囱。这种后出的西藏式窣堵坡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北平北海公园里的白塔,建于1651年。
金刚宝座塔(Diamond—Based Pagodas)。在一个基座上耸立数个塔,称金刚宝座塔。早在8世纪建造的河北省房山县云居寺塔是这种塔形的先兆。云居寺塔有一个宽阔的低台,上面立着一座大塔和四座小塔。到明代此种形制始臻于成熟。1473年建的北平西郊的五塔寺是一个绝好的作品,它使人以多种方式联想起爪哇的婆罗浮屠(Borobud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