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还有一个重要的电影节,在美国人的心目中,超过威尼斯电影节、柏林电影节、戛纳电影节,它叫圣丹斯电影节。这个电影节全都是年轻的、做独立电影的、有冲劲的导演去。年轻导演先到圣丹斯去拿一个奖。制片人都去圣丹斯,好莱坞这边去圣丹斯,它不会买一个电影去发行,这种电影只能在艺术院线里发行。他们去干吗?他去看导演,看到这个小电影,这个导演有才华,你来给我拍个“哈利·波特”。经常就是那种年轻导演,一上来就跳进好莱坞,成为拍大片的导演,因为好莱坞整体的制片制度能保证有才华的年轻导演受到赏识。这些年轻导演虽然缺乏经验,但是有一个大团队来帮他经营,他只要用自己的才华就好了。他先拍拍独立电影,到圣丹斯去拿奖,然后就被请到好莱坞来拍,如果他愿意的话。然而也有人不愿意,非要专门拍那种独立电影,这边叫arty-farty,那也没有人拦着你。所以它其实是多元化的,包括好莱坞的工会跟保险制度,也都规定了300万美元以下的电影可以不遵循这个制度,因为这个制度会多花很多钱,差不多会超过百分之十的预算。
整个的产业,是分成了两大块—奥斯卡奖,好莱坞六大片厂(现在称为五大、四大也好),是整个的主力集团军,这是一大块。纽约的独立电影,圣丹斯独立电影节,以及整个低成本的大量的产量,是另一大块来保证各个层次有新的人才进来。大片在严格的体制下制作,然后有奥斯卡奖保证市场、推动市场。有圣丹斯发现新人,发现独立电影的才华。所以我觉得,圣丹斯也在整个奥斯卡奖产业体系里。大家理解了这个,也就不会批评奥斯卡奖有多商业,因为你可以去争取别的奖。
刚才说了这么多游戏规则,这个钱不是白花了,在这里面,虽然他们是公开游说,而不是偷偷摸摸,但是公开花的钱其实也不少,当然是有利益的:你一旦提名了,就可以再上院线,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因为10月以前都已经公映过了,但是被提名的影片会在第二年1月开始,再上院线去放映,还有DVD的销量—比如,《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卖了一亿张,华纳赚疯了—然后电视价钱也提高了,全球的发行能力一下子就上去了。有很多电影其实是等奥斯卡评奖后才开始全球放映,因为制度只是规定电影要公映,只要在一个国家公映就可以。在中国公映或者在美国公映都可以,但一旦提名,尤其获奖以后,全球范围内的公映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要说奥斯卡奖,李安导演的一部电影《推手》(Pushing Hands,1991),卖得不好,他第二部电影《喜宴》(The Wedding Banquet,1993)在柏林得了金熊奖后,在进庆功宴大厅之前,直接在外面的雪地里就签了3100万美元的全球销售额,所以获奖是有巨大利益的。当然,这套所谓的游戏规则,是个良性的互动。不会把奖颁给一个烂电影,首先得是一个好电影。(坏电影,怎么做,都不可能成为好电影,票房再好,半年之内就消失了。好电影,做不好,当年虽然消失了,但是,岁月会像大浪淘沙一样,用观众的爱,一点一点重新淘出来。高胖前面说过,《肖申克的救赎》当年被更伟大的作品秒杀,数年之后,凭着顽强的生命力,一点一点走回来。《大话西游》也是,当年票房惨败,很多年后,重新火起来。作为创作者,当然要为资本负责,但是,首先要为自己的心、为观众负责。祝福大家。)所有的评委被游说的时候,也不会因为你游说了,请我喝了一杯咖啡,我就投这个票。首先还得是好电影,然后才是遵守游戏规则,在规则里面,该花的钱花了,该做的工作做了,最后,你才能成为这圈里人,才能来分享这个蛋糕,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