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说法》当然会有很多极详细的规定,比如你每次只能游说两个人,必须公开游说客户的信息、游说内容等。这个制度非常好,它导致大家在这个位置的时候,不管是做官,还是做议员,就觉得现在先不贪污吧,因为后果也比较严重,反正等我退了后我能开个游说公司,一样可以挣大把的钱。后来《游说法》就从游说国会,延伸到可以游说政府。在克林顿执政时期,《游说法》有一个重大的修改,就是把它延伸到了游说慈善机构跟非营利机构。奥斯卡奖评审团当然是一个非营利机构。
好莱坞所谓的得奖运作,是一个有法可依的过程。奥斯卡奖评委有6000人,“最佳导演”由导演工会的会员评,“最佳编剧”由编剧工会的会员评,“最佳演员”由演员工会的会员评,还有摄影工会等,单项奖由各个工会来投票。最佳影片奖是由所有的评委,就是6000人一起来投票得出。
它设计这个制度有两个考虑。第一,奥斯卡奖本身是行业内的一个奖,就没有让影评人参加投票,影评人是另外一些奖—影评人奖等。奥斯卡奖坚定地坚持,全体评委都是从业人员,你自己是干这行的,内行看门道,要大家一起来投票;第二,就是尽量多的人投票,这样能尽量减少运作带来的摇摆度—或者可以叫灵活度,所以有6000名评委,基本能保证公正。但是金钱万能,在金钱面前,再艰苦的活也有人干,专门做这行的,称它为游说公司,或者叫公关公司。我正好有一个朋友在洛杉矶就是干这个的,他们有一年的业务是《老无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2007),科恩兄弟的,我最爱的导演。那年他们拼命地工作,导致《老无所依》最后得了四个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改编剧本)。
他跟我仔细地讲了里面的事情,所以我跟大家报告一下。
从10月开始,叫Awards Season,就是评奖季开始。所有参加奥斯卡奖的电影,必须在9月底之前公映过,这是奥斯卡奖与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等最不一样的地方。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都要求你的电影必须在那儿首映,第一次放映得在这个电影节上,才允许参加竞赛单元;奥斯卡奖正好反过来,电影必须公映过,在10月之前,接受过市场检验,接受了观众的检验才能参加。所以每年闲了好几个月的这种公司,到10月突然就忙起来了,因为客户的要求来了。
但是美国《游说法》有严格而详细的规定,公关公司是不能临时接活的,不能突然有一个人抱着400万美金来,说我今年要得奥斯卡奖,你帮我去运作。得是公司长期服务的客户。公司长期的服务收费是很低廉的,每个月差不多7000美元,这大概是5年前的价格了吧。你得一直是它的客户,是个导演或者是明星演员,一旦要去评奥斯卡奖,就由这家公司去代理运作。其间,它会在一些credit media(有信用的媒体),时不时地给你来一篇小影评或者一个小报道等。
10月开始,OK,评奖季开始了,它要去游说这么多评委。《游说法》规定,每次游说的对象不能超过两个人,也就是每次只能游说两个评委。奥斯卡奖组委会有地方放映所有的入选片子,让评委们去看,那个地方有1012个座位,6000个评委里面,只有1000多人可以到那里去看电影,其他人在家里看寄来的DVD(前几年,很多好莱坞电影的盗版就是从这儿流出来的。)。但是那个地方从来没满过,据统计,最多的一次大概坐过900个评委,通常情况就600人在那儿看。对于6000名评委,游说公司会追踪每人对电影的爱好。先分析判断一下:这些评委就不要去游说了—他们肯定不喜欢这个电影;那些根本不用去游说—他们肯定喜欢这个电影,肯定投票。游说公司会去游说那些中间的、有可能摇摆的评委,叫Private Screening,就是私下给评委放映,每一场收客户2000美元。他们陪着这两个评委看,跟评委讲哪儿好,艺术上如何。一场Private Screening?2000美元,他们大概游说1000个评委,1000个评委就会有500场,这是多少钱!游说公司10个人的团队,陪着评委上午看一场,下午看一场,一共要放500场,平均每个人看了50场,那最后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每个人看了50场之后,已经把每一句台词都给背下来了。《老无所依》那一年赢了之后,他们公司的庆祝方法是全公司把这个电影演了一遍,因为每个人把台词都记得特别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