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真相》中美对决下的农业竞争(4)

但是同一时期,劳动力只增加了72%。《世界年鉴:1992年》(1992年版,纽约)记载,1790年,美国人口为392.9万,1890年达到了6297.98万,尽管增长了15倍,但是人口密度也只有每平方千米6.5个人。相对于迅速呈现的广袤的土地来说,劳动力资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为科技进步明确了目标:最大的发明自然来自节省劳动力而不是来自节省土地。托马斯·杰斐逊说:“在欧洲,由于劳动力的充足,就应该以尽量利用土地为目的;而在我国,由于土地充足,就应该以善于利用劳动力为目的。”这个时期的机械的设计思想十分明确:增加每一个人的生产量,而不是增加每亩土地的生产量。

机械化从犁开始。英国清教徒移民到美国后12年内没有使用过犁。当时的犁非常巨大而且笨重,需要两个人操作:一人扶犁,一人牵牛。由于没有金属,要把地耕3英寸深,就需要6~8头牛,一天只能耕作一英亩。1868年约翰·赖恩发明了冷轧钢犁,适宜耕种比较硬的土地,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随后双轮犁、多铧犁、乘式犁、圆盘犁相继被发明出来,1880年,附有播种器的双铧犁以及乘式多铧犁的出现,使一个农场主所能耕作的土地增加了一倍。大草原迅速被征服。

在犁之后,插秧机、中耕机、收割机、除草机等相继出现。到19世纪末,耕种收割的各个环节基本上都用机械替代了。大规模使用农业机械,使劳动效率大大提高。据厄内斯特·L.鲍嘉所著《美国国民经济史》,1855年,收割玉米需要39个小时干完的活,1894年只用15个小时就能干完;1830年生产20蒲式耳小麦需要61个小时,1896年只需要3小时;1850年收一吨牧草需要21小时,1895年只需要3个多小时。

由此,美国的粮食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来自美国农业部的资料显示,1866—1899年,美国玉米总产量发生两次飞跃:一次是从1869/70年度的7.82亿蒲式耳增长到1970/71年度的11.25亿蒲式耳;第二次是在1885/86年度首次突破20亿蒲式耳,达到20.58亿蒲式耳。在19世纪末最后一个年度(1899/00)达到26.46亿蒲式耳。

巨量的产能几乎是从天而降,如果说这之前美国的农产品供给,与欧洲特别是英国和西印度群岛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种市场平衡,那么现在平衡被美国的巨大产能打破了,比如小麦和大米,原本只供给西印度群岛,现在做到这一点已经绰绰有余,小麦和大米必须同时向整个欧洲扩张才能化解生产过剩。

读书导航